10月7日,樊阳老师开始了关于《史记》的讲座。“儒法之困”这个话题对我是很新鲜的,我读的书不多,直觉一直以为法家与法治是相关的。但听了樊老师关于儒法之困的分析后,对一些问题有了兴趣,樊老师提到了秦晖的《传统十论》,我选了相关的部分来看看, 也看了一些相关的文章,觉得很有探索的意义。 樊老师讲了儒家孔孟、法家韩非子等时,讲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意识形态,看似儒家治国,实则外儒内法。“外儒内法”精辟的描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儒家和法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这两种政治理念恰好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一个是法家的实用主义。儒家的理想,有许多人道色彩;法家在于实用,却过于残酷。樊老师说,西汉以后儒法在政治上就逐渐合流,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具有特色的外儒内法的官僚制度。 儒家的人道主义、轻徭薄赋、教化民众是法家所不具备的,这是树立中央集权政府威信及其合法性的依据, 在于塑造统治者“良好”的外在形象;而法家所设计的中央集权体制“以法治国”的理念,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手段。这样儒家和法家就“合流”了,形成了运行千年的统治制度。 表面是主权在民,而在现实却是“主权在君”,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围绕君主周围的人都是他的臣民。 樊老师说,儒者治国只是表面上的现象,那些官僚虽然是儒生,但他们必须在君主专制这个体制内活动,否则的话将会受到皇权严酷的迫害。 “法家”是一种极端实用主义的思想,如商鞅等,为了达到富国强兵,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僚制度、繁文密法这些构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部分,都是源于先秦法家的政治理念。 法家的“强君之术”,最终造就君主专制政治,使君主可以为所欲为。韩非要消灭儒生,这种想法与君主专制政治一结合,就造成了皇权控制思想的局面。 汉武帝以后皇权更加强大了,儒家渐渐地改变了春秋时不与皇权合作的态度,逐渐放弃了卫道责任和人格尊严,成为为皇权服务的宫廷学说。同时皇帝发现,孔孟的君臣、父子、夫妇等纲常名教理论,可以很好的为中央集权服务,于是给予儒家学说以正统的地位,孔子被搬上了神坛。这时的“孔子”已被背离了自己,成为了皇权的代言人,成为了君主专制政治的卫道者。 所以,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鲜明地体现了外儒内法的皇权意识,一群儒者在法家设计的中央集权制度中治理国家。之后,随着君主专制政治的发展,官僚政治制度更加严密和完善,整个士大夫阶层独立自由的人格没有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就是谋取高官厚禄。之后,士人不再有思想,国家不再有真正的文化,政治的意识形态代替了一切。皇权将儒家的三纲五常作为维护自己神圣地位的礼教,人民在皇权面前就是一文不值的草民。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虽号称儒者治国,实际上外儒内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