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专版
行读交流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本主题被查看50518次, 共24个帖子, 2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2
跳转到第
页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刘尧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刘尧
注册会员
UID: 135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93
帖子: 83
注册: 10/1/2017 10:26:23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0.5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18-10-06 13:17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的历程反馈》发在这里!
#1
大
中
小
北川永昌小学宋东
北川永昌小学 科学 宋东
新手上路
UID: 147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8
帖子: 18
注册: 10/6/2018 5:17:16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8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06 22:14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的历程》:读完此书时,觉得自己大学四年的美术白学了!各种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进程,意识形态的附着,只有了解后才能真正独立思考!所以我认同“作者认为相比李白而言,杜甫的诗已经不是真正的盛唐之音了”,因为首先两人信仰不同,一道一儒,一个要冲破规范,一个却要建立规范!作者在p142第三行起阐述: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紧接着又在p155的内部矛盾,再次提及杜甫和韩愈这些卫道士们提倡儒学,企望“天王圣明”,皇权巩固......我感觉就是一种倒退思想!
#2
大
中
小
刘亚
新手上路
UID: 1473
来自:
精华:
0
积分: 59
帖子: 49
注册: 10/6/2018 4:34:48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0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28 14:22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10月《美的历程》反馈
读《美的历程》“前秦理性精神”这一张感受很深。先秦时期是中国第一个思想争鸣时期,奠定了中国人后世的精神基调。中国人身上其实都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杂糅,这一点在苏轼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他名垂千古的文学作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种复杂思想的表征。苏轼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极为深远。而这种影响的溯源应该回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孟。
每一个知识分子大概都向往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吧。真正的思想家产生于大变革时代,自由诞生思想!我们无法回到那个时代,但是我们可以研究那个时代,从那个时代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并给养这个时代。当然,时代是不可复制的,但思想自由可以抵达无尽的远方!
#
#3
大
中
小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注册会员
UID: 1504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8
帖子: 58
注册: 10/28/2018 4:11:0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84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28 22:37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的历程》第五章“魏晋风度”读书反馈
从建安到晋宋,表现出的是人的觉醒,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在“三曹”身上体现的“对人生的执着”,就是对功业的渴望,对功业未建、文章未显而感到的生命的痛苦,是纷乱的社会刺激了他们重整乾坤的兴趣和雄心壮志。曹操在《蒿里行》中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无怪乎有人评价这首诗“声响中亦有热肠”。“以仁人忠臣自负”的曹操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会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在阮籍身上体现的“执着”,是他时时处处在表达他的悲观。在他眼里,世界是不可信赖的,人生是不会长久的,人是渺小无力的,一切是不确定的。阮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表达对荒诞世界的彻底怀疑、惶恐、无奈、失落,所以有了“人言欲延年,延年欲焉之”,“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者”,“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喜”……如果对人生没有期望,何来的悲观;如果真的不在乎,怎么会有失落?
在陶渊明身上体现的执着,是林语堂先生给他的注解——“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在《人生的盛宴》中写道:“他不愿完全逃避人生。在他看来,他的妻儿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在勘破人生的悲剧本质后,尽量享受平淡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田园之趣,出游之悦,心灵之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桃红李白,榆青柳碧,不着一色彩而满眼春色,这是对田园生活的欣喜,是对人生的酷爱,是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所以,读陶渊明的诗,我们总受他的感染,也爱上这份生活的平静、从容。
#4
大
中
小
郭晓云
郭晓云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历史
注册会员
UID: 146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4
帖子: 54
注册: 10/3/2018 11:05:33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6.5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29 11:43
回复: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的历程》第二章“青铜饕餮”读书反馈
青铜出现之初,由于铜、铅、锡本身资源稀少,冶铸技术复杂,所以属于贵重金属,因为贵重,所以也只有上层贵族才有可能使用,作为贵族专有的器物,必定会被赋予一些特别的含义,比如权力,比如高贵庄重,比如神秘莫测!氏族共同体发展到国家阶段,为便于统治,树立统治者的地位和威信,需要调动一切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征服人心,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身对大自然诸多的不理解,贵族编造神话,建立文化认同,再利用原始的巫术礼仪,发展出以“礼”为核心,以青铜器铭为礼器的祭祀活动,用这种活动建立尊卑长幼的秩序并统一人心,光有统一还不够,还需要震慑和威吓,让普通人在仰头尊重的同时要低下头来敬畏服从,这样统治者才能很好的实施统治,所以青铜器上的纹饰不再是活波的、温暖的、可爱的,而是沉重的、狞厉的、可怖的,他震慑人心,他高高再上,神圣不可违,神秘不可测!这样的形式里有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进程,看着这些青铜器,看着这些纹饰,虽然无法知道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但也一定能感知那个时代的凝重、暴戾、神秘、可怖!
#5
大
中
小
叶娉婷
叶娉婷贵州省贞丰中学
注册会员
UID: 1483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1
帖子: 71
注册: 10/6/2018 7:51:5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8.3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29 20:07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贵州省贞丰中学 叶娉婷
《美的历程》反馈
1、在“青铜饕餮章节中,对青铜礼器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以前,很少去博物馆,去年在上海博物馆青铜馆内,去欣赏这些青铜的器皿,做课程,不知道从何入手?看纹饰,看不懂,看文字也看不懂。要做青铜馆的行读课程,我无法下手,只好避实就虚,用了一个在这些青铜器当中的虚实美,来避免我的无知。在这个章节中,让我对青铜器的狞厉的美、线性的艺术,以及其他方面呢,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以后,在对博物馆的礼器,特别是青铜器就有了一个学习的方向。
2、在“先秦理性精神“章节中,对比兴手法的理解是在美学面上去分析的,作者不赞成像古代那些注释家的那样去细分死抠,把艺术等同于政治领域的搞法。
当我读到“汉儒的这种穿凿附会实际上是不自觉的反映了原始诗歌由巫史文化的宗教政治作品过渡为抒情性的文学作品的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时候,我不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因为作者前面一直在强调,他并不赞成这样的一种,把艺术等同于政治谜语的搞法,主观猜想。那为什么又会从这个观点能够看出来“文学,从宗教、祭祀、政治文献中解放出来,而成为抒情艺术的真正面目。“这一点呢?我不得其解。
后来,在读到后面的文章当中,我才感受到了作者的这样一个观点的由来,实际上却是从一种理性逻辑的思维的反向进行推断。这样的一种逻辑性理性思维,却是我们语文老师,很缺乏的,至少我是很缺乏的。
但是我的疑问是比兴手法,如此的好,但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当中,并没有广泛的应用,甚至到今天我们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在民歌当中还会有,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好的东西,却不能够得到推广了?
#6
大
中
小
谢冬冬
新手上路
UID: 147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9
帖子: -1
注册: 10/6/2018 4:30:3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8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29 20:18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按照作者的观点,以李白为代表的艺术巨匠才是真正的盛唐之音。这种“盛唐之音”,“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作者这种判断,是以比较李白与其他诗人如杜甫作品为基础的。后人有所谓“少不读杜甫,老不读李白”,就是这二者作品上的差异引起的。李白狂放不羁,哀而不伤,正符合少年人的天性;杜甫沉郁顿挫,形式规范,不如读李白那么痛快。
盛、中唐的艺术,可以说为我国后世艺术定下了基调。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学时代就挂在嘴边的文章“开阖转承”,最终确定这种文章形式的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苏轼等人。杜甫将李白那种飘逸浪漫的艺术气派,纳入诗歌的规范中,杜诗成为后世能够真正学习的形式。颜真卿在书法上也对其进行了规范,后来成为宋朝印刷体的张本。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杜甫、颜真卿在当时的唐朝并不是很流行,如果不是宋朝人的大力推崇,说不定中国艺术的审美又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比如我们可能还在延续汉魏时期的骈体,我们也可能还在提倡张扬不羁的“狂草”。在历史长河中,正是那些如杜甫、颜真卿、欧等人,他们以个人的行动和成就,改变着我们的文化走向,影响了整整一千多年时间,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7
大
中
小
李云跃
新手上路
UID: 1491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5
帖子: 25
注册: 10/7/2018 7:16:0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5.3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29 20:28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读美的历程P159第10、11行思考:
从中唐开始,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共同倾向是把儒家的教义用一种比较通俗和具有规范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的作品常常游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理想状态是兼济天下,但现实是残酷的,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退而独善其身,这种现实的残酷性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爱好之中,寄情于山水之间,沉溺于声色之中,这就催生了山水画、爱情诗、宋词等艺术形式的兴起和成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非是他们人格分裂的写照,而是他们面对诗与远方和眼前的苟且的一种平衡方式。
#8
大
中
小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新手上路
UID: 150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8
帖子: 8
注册: 10/29/2018 12:05:47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5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29 22:32
回复: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的历程》第三章读后感
这一章里作者通过《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人的精神气质来说诗文里的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乍一看,以为作者也会如古人般悲天悯怀,但作者从古人的这些诗作中看到的是古人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这正是文人们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那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呢,古代文人们又通过一首首一篇篇充满豪情壮志或豁达开朗的文章表达出自己的态度。看到这里,李泽厚先生对古代诗文的整体了解和把握让我惊叹,融会贯通能力着实让我开了眼界。作者认为古人们的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这应该就是对悲观、消极的另一种理解了,也是另一种美,也教会我以后在生活中正确看待悲伤,悲痛中蕴藏着我们想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不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这也不失为一种乐观。
#9
大
中
小
刘尧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刘尧
注册会员
UID: 135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93
帖子: 83
注册: 10/1/2017 10:26:23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0.5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18-10-29 22:40
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本月重点阅读了《美的历程》的“青铜饕餮”部分。在中国青铜器之乡 宝鸡生活了十多年,去年也做了青铜器博物馆的行走,重新读完这个章节,感触很深。李泽厚先生认为青铜的纹饰线条呈现出原始的宗教力量,其艺术呈现出狞厉的美。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青铜饕餮艺术中呈现的美是这种狞厉的而不是温柔的艺术美感。我想原因大抵在于,那个时候的人们将饕餮这种形象铸造在青铜器上,大抵在于这种纹饰所体现的丰富性,它既抽象化了喜怒哀乐,也代表了严肃、庄严和神秘,人们将饕餮铸造到青铜之上,便是想要用这样的方式,表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神的崇拜,并借此化解对于无法解释的未知的世界现象的恐惧,祈求这些神秘的力量给予自己的保佑和祈福吧!
#10
大
中
小
许敏
许敏 内蒙古鄂尔多斯
新手上路
UID: 1481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1
帖子: 21
注册: 10/6/2018 6:42:19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3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30 08:19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是元稹写下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尽管写的是两个人深厚的友情,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元稹被贬到了通州即现在的四川达州,白居易被贬谪到九江,即今天的江西九江,不就是因为中唐时期气焰嚣张的宦官专权吗?皇帝懦弱无能,宠爱宦官,政权自然把持在他们手里,哪有刚正,哪有公道?颠倒黑白的朝廷,是非不明的社会,再加之社会的发展如同人的起伏变化,也必然经历由繁华到没落的渐变,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自然,中唐文艺的美学风格“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只不过这种感伤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还会来!
#11
大
中
小
李寅俊
新手上路
UID: 151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5
帖子: 5
注册: 10/30/2018 7:40:4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5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30 23:13
回复:李寅俊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李寅俊《美的历程》读后感如下:
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很多内容多次阅读依然是一知半解……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这些在云南省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结合来反思和再次审美,真是穿过每个细胞发肤的震撼直达人心的洗礼。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与我们现代化的概念不一样,是对自我渺小的审视。“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收获颇丰也让我觉得自己无知……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对中国古代文化做了一次观摩巡礼。书中文学语言的优美通俗,作者的审美眼光敏锐……值得多次阅读,值得走进文本体验震撼人心之力,值得走出文本带着疑问发现问题和走新的美的历程!(书还没读完,特别不好意思……)
学习万老师讲座有感:
在日常的工作或者生活当中,有意识的这种程序性的知识。同时特别强调解决问题的这样的一个态度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带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做到不恐惧,不紧张,不内疚,特别特别需要我们家长朋友去发现和探索的部分。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万老师分享的一样,面对问题做到程序清晰,解决问题。反而是大人们的内疚,紧张……
只能让孩子意识到指责和不满,而不是相信孩子,给孩子程序性的技能和方法。行读课程的设计,樊老师万老师们带给我的,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和面对问题的不放弃不抛弃的耐心,执着追求真相,几十年如一日!
学习中秋诗意盛宴有感:
诗会是一种信任,诗会也是一种尊重,诗会还是一种鞭策,诗会更是一种激情!诗会体现着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让我懂得教师不但应有爱的情感,还要有爱的行为,更要讲求爱的艺术!拨动真诚的心弦,铭记成长的幸福!
#12
大
中
小
王凤琼
注册会员
UID: 1508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8
帖子: 78
注册: 10/29/2018 11:12:08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0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30 23:18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的历程》第二轮读书反馈: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关注自我,关注真实的生活,无学术无理论的说教都是浮云。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对现实的不满,所写内容大多表现沉郁和悲凉;对现实的逃避,所写内容更多关注自我生活;对现实的顾虑,所写内容想放却又拘泥;对现实的期许,也在现实中展望美好。
所读这部分我心里好像懂了,但又说不明白,好像又还不是太懂,先写点我粗浅的想法,期待大家的分享,像上次一样,在看大家的分享中,自己又明了了很多。
#13
大
中
小
李廷梅
新手上路
UID: 151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7
帖子: 37
注册: 10/30/2018 7:17:3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4.8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30 23:21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这恐怕就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于是,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产生。这两种思想其实并不矛盾,人生路漫漫,在我们失意坎坷时,道家思想可以安慰我们的心灵。这两种文化我们都应该积极的去学习。 李廷梅反馈
#14
大
中
小
lixingli
新手上路
UID: 151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
帖子: -8
注册: 10/29/2018 8:54:03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1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0-31 10:47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的历程》反馈:
关于宗教。宗教是本质是统治阶级麻痹人们的鸦片烟,自古如此。如果说我之前只是粗略地有这种认识,李泽厚先生却很早就明确提出过,清醒又勇敢的先生,让人敬佩。宗教艺术首先不是作为单纯的美的观赏对象存在的,而是承载着特定时代统治阶级的重任。不能服务于政治的宗教是不被推崇也不会发扬光大的。石窟艺术是宗教艺术的体现,是宗教思想的集中展现。无论是北魏时期的拙朴、魏晋时期的清奇,还是唐时期的丰满仁慈,无不折射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现代人欣赏这些宗教艺术,可以读出统治阶级的残忍狡猾(以各种割肉、si hu、“施舍”儿女、造反剜眼等故事麻痹百姓),也可以读出下层人们的苦痛(即使卖儿献佛也心甘情愿,受人间最大的苦痛是为了获得超脱),更能清晰地看明宗教的本质。当然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暂时的麻痹可以让烦躁的心安定下来。人可能还是需要一些信仰的,有信仰的人做事有一定的底线。统治阶级的信仰是为自己服务的。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不符合中国审美的如接吻、扭腰、乳部突出等都简化了,逐步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现在想来,去年暑假去乌鲁木齐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那里观光塔里的佛教绘画大胆热烈,当时还觉得很诧异,何异和我之前看的龙门敦煌壁画差异那么大,后来看这本书才明白估计那时保留的印度佛教的特色吧!不对,国际大巴扎不是伊斯兰风情吗?我也糊涂了。
#15
大
中
小
本主题被查看50518次, 共24个帖子, 2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2
跳转到第
页
论坛跳转...
站务讨论
本周要点
站务讨论
Download
学习交流
三省吾身
他山之石
我思故我在
文教之光
书讯微博
史海钩沉
奇文共赏
灌水专区
专版
“知识分子”
文化行走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鲁迅专栏
回眸
助教之声
行读交流
密涅瓦的猫头鹰
95届
99届
03届
05届
06届
07届
09届
10届
11届
12届
13届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1 19:17:08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
Licensed
)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
Processed in 0.384 seconds
切换界面...
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