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专版
行读交流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本主题被查看50495次, 共24个帖子, 2页, 当前为第
2
页 选择页数:
1
2 跳转到第
页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刘倩亲近母语
新手上路
UID: 1519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0
帖子: 30
注册: 10/31/2018 11:29:05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4.0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1 22:12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1. 青铜器有四个发展时期,你认为最具有欣赏价值的是哪个时期的作品?请举例。
我认为最具欣赏价值的是第二期,“勃古期”的作品,比如四羊方尊。
2. 对比当时青铜器与当今一些人家里用的器物的使用与审美在哪些方面有不同。
当时青铜器因为铸造工艺和青铜的特性,大且重,当时商朝的烹饪方式是煮和蒸为主,所以食具重一点也还可以接受,不用端锅炒菜,青铜器估计导热也比不上铁器。
审美方面,青铜器的文饰,是“变形,风格化,幻想和可怖”,现代的器物已经很少看到这类的文饰了。
3. 你认为神秘性的动物变形产生了哪些艺术效果?这对古人来说,在现实世界中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这些动物变形让我想起人类早期的图腾,拙而美,书里面提到“真实的稚气”“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想想的确是这么回事,对青铜器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对古人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看了害怕,敬畏的,正如书里面说的“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
预习作业:请尝试选择用某个“青铜饕餮”的兽面纹作一本书的藏书票设计。
#16
大
中
小
郭冬梅
新手上路
UID: 152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5
帖子: 15
注册: 10/31/2018 2:21:08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5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2 21:52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第一轮读《美的历程》。文字清晰准确,正如易中天先生描述的:本书,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相扣,顺理成章。
回答樊老师布置的问题,一一做较浅的回答,想来在第二轮和第三轮的阅读中,会有更多的理解和体会。
青铜器有四个发展阶段,我个人更喜欢殷商后期至周成康邵穆之世,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物,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作为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志,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的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整个青铜器纹饰和造型,特征都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但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哪看来狞厉可畏神秘中,积淀着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
青铜器和当今家里的器皿在使用和审美的不同,个人体会:这些天在听一期考古节目的音频《走进考古文明现场》,谈到当时的青铜器刚刚做出的时候,是金色的,代表着权贵威严。家用的花瓶和碗碟则演变为更为实用,没有赋予更多的意义和外延。
神秘性的动物变形产生符号化演变为抽象的几何纹,内容积淀为形式,相像,观念积淀为感受。几何纹布满器身,譬如仰韶,马家窑的某些集合纹样已经清晰地表明,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的抽象化,符号化。这种符号和形象既具有眼中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反应着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实际上,她并不神秘,她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情感。
从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旋律的陶器几何纹饰,相对和平稳定的神农氏时代进入以大规模的战争,杀戮为基本特征的黄帝,尧舜时代。母系氏族让位于父家长制。陶器的几何纹演变为能够让人感受到权威统治力量的纹络,便到了为前导的青铜纹饰。
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的还有就是让华夏民族不绝文脉的文字。从甲骨到金文,小篆,汉隶,绵延至今。成为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魂灵的书法从金文开始,发扬至今。
#17
大
中
小
王玲
注册会员
UID: 1478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8
帖子: 68
注册: 10/6/2018 5:37:2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8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3 21:16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让孩子们认识美、感受美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部分是有欠缺的,这次在阅读《美的历程》中,我反复体味一句话——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它表示两层意思:1、美是形式,2、美是有意味的。
之前,我总是把美看作一种外在,也即是一种形式,可是看来看去也不明白这种形式与别种形式有什么区别,这次阅读李泽厚先生专著《美的历程》,我明白了美不仅是一个形式,还是有意味的形式,它们中那些“有意味”的部分就是区别别种艺术的重要的方面。
而且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艺术入门教程,它从先秦讲到明清,把那些有“意味”的内容用图片的形式跟我们读者展现了出来。总体来说,美的形式刚开始有某些恐吓的成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的形式也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亲民了。
#18
大
中
小
文帅楠郑州八十五中
新手上路
UID: 148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0
帖子: 20
注册: 10/6/2018 9:50:2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0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4 10:27
回复: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有意味的形式”与美
在“有意味的形式”一节中,李泽厚先生对论述了陶器纹样的发展变化。他反对将纹样的变化阐释为模拟或是“分化了的需要”即美观的需要。前者简单化,后者似乎又复杂化了。这里包含了“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即形式的形成过程。李泽厚先生说这是“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的过程。因此才构成美和审美共同适用的“有意味的形式”。
审美对象是“有意味的形式”,因为这一线条化、符号化的形式中包含了先在的内容,它是一步步有意识的简化和形式化。去繁就简,是对内容的强化和突出,更是意识、观念的集中表现。因此,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李泽厚看来缺少了“审美积淀”的过程。他认为有了“审美积淀”才能解释对象为何成为“有意识的形式”,以及“美”是如何促成的。
形式先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而珍贵的不是模仿的形似而是模仿痕迹中外化的主观情感。当面对已经抽象化的花纹时,形式才有了自身的独特性,“美”才有了独立性。因此,于我,“有意味的形式”还不是“美”,只能是“美”的形成之时。形式一经独立,“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我相信在面对抽象出的线条、花纹时,“美”的曙光才真正得以照亮。
#19
大
中
小
郑小冉
注册会员
UID: 149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5
帖子: 55
注册: 10/15/2018 6:21:25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6.5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4 20:58
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佛陀世容》反馈贴
读这章节很有意思。回想起多年前单位组织去云冈石窟的情景,大家便看便驻足和佛像拍照,肃穆的有,搞怪的也有。一路下来至今回想除了感叹够“大”,其余的什么也没有。
今天倒是可以自嘲一番当年的自己真是“无知无畏”,这“知”便是“知识”!如若去之前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自会知晓云冈石窟是从魏一直延续到唐初,一共长达60年。
里面的佛陀世容是不同时代变迁的最生动写照。也渐渐明白了樊阳老师多年坚持的意义正是韩愈在《师说》里的那句“传道授业解惑”啊。
“佛陀世容”里写得很清楚,不同朝代的不同风貌对佛陀世容均有不同程度地影响。魏晋时期病态、浓烈、夸张是其特点;到了唐代健康丰满、世俗化渐渐凸显。新时期的精神
风貌在雕塑和壁画中得以重生。所以李先生在书中说“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比如“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
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寄予的厚望便有赖于这些身躯高大的佛像来实现。按李先生说的,到了唐代随着较长时间的和平和
稳定,佛像不仅变得更慈祥,形象也更加世俗化,愿意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所以关于四川乐山大佛的传说里,就有一说是用整座山来建佛像才能镇得住三江妖魔,才能平息多年
水深流急,经常吞没行船的危害。原来如此。
读到壁画的转变时,书中提到了佛国景象:……皆七宝成。“突然想起暑假来上海学习时抽空去了趟七宝古镇。不知这古镇的”七宝“和佛教里的”七宝“可有关联?佛教中的“七宝”各有
所指,每一宝都有寓意。例如琥珀,是4000万年的化石。在《本草纲目》中说能“宁心神,安五脏,明心绪,定神魄。”它正好和佛教中的“戒、定、慧”对应,所以用琥珀修持可以帮
助人产生定力,从而开悟。再查古镇的“七宝”似乎更商业化了,好在其中还保留着“七宝”一名的由来“七宝寺”。我倒宁愿相信,这七宝古镇名称一定是和佛教要义有深深的关联,也希
望这样的文化关联能被人所知并传播开去。
#20
大
中
小
该用户已被删除
新手上路
UID: 1511
来自:
精华:
积分:
帖子:
注册:
状态:
离线
威望:
金钱: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5 16:50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读书反馈
本月主要读的从魏晋这一段。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为魏晋玄学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人们不再受到什么"师法""家法"的束缚,开始从个人理解对阐释经典,去认知生命。
在诗歌上,魏晋文学有一个很大的主题,就是悲叹韶华易逝、生命易老,倡导及时享乐,尽情享受。看似鼓吹享乐,其实是人们从黑暗的经学中解放出来,真正开始关注自我的放映。如同青春期的少年,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为了父母而活着,不再是为了学习而活着,他觉得他应该活出自我,但是他还没有更远大的理想。他所谓的自我就是跟自己的朋友一个玩耍、歌唱、跳舞、追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长生没有希望,那就索性好好过好这一生!这洋溢着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在思想上,何宴、王弼、王衍以及竹林七贤等人的清谈,则更是将哲学思考引入了深入。有无之辨、本末之论等等问题,恰恰是孔子以来的儒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魏晋玄学家们在这一方面贡献了他们的思考。竹林七贤等人,更是以人格魅力,成为了后世的榜眼。这里的人格不是后世所谓的高尚的品格,是他们真实体现了自己的真实内心。嵇康对名利的傲视,阮籍谨慎而又放浪的言行,甚至向秀后来的不得不入洛做官、王戎过垆悲叹,都让人心有戚戚。正是这种真实坦然打动了千载之下的人们。
而在形式上,魏晋文学也逐渐开始注意文辞的华丽与严整,声韵的和谐与完美。律诗的基础在这里奠定,为后来唐诗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可以说,魏晋是一个文艺自觉的时代,称得上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
#21
大
中
小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注册会员
UID: 149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5
帖子: 65
注册: 10/7/2018 9:52:30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5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5 18:42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马晓涛
《美的历程》读书反馈
再读《美的历程》,我对部分文字与章节产生了全新的理解,这可能就是一读再读的意味。在这里,我从第九章的几个角度来谈谈我的几点阅读收获。
李泽厚先生特别善于从一个典型的横切面来分析一个时代的艺术与美,他拈出其中一点进行详谈,从而可窥一斑而见全豹。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就是以山水画作为横切面来谈整个宋元的艺术特点。
1. 诗画并行,并将诗意作为画的自觉追求。虽然王维已呈现出诗画并行的特点,但
是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是在宋代才成为普遍的,毕竟对王维的评价是在宋代苏轼才有。中国山水诗歌多讲求含蓄,把主观情绪藏在客观的景物背后,而山水画又是毫无语词的,那么它能传达神韵的空间就很大了。
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精确阐释。相比于王国维,李泽厚先生作为哲学家,阐述诗画中的“有我”和“无我”时,很善于一针见血,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切入。“无我”不是没有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而是没有直接外露,甚至艺术家自己也不能直接感觉到。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自然又产生了新的意义,产生了广阔的审美和阐释空间(转述李泽厚先生观点)。在教学中,我认为我们更应当切入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面对学生时,尽量要将一个概念、一个评价讲清楚,讲明白。
3.我读《美的历程》之后,再看统编版推荐名著《湘行散记》,就更能将现实山水、眼中山水、文中山水、画中山水串联起来。从而一些李泽厚先生和沈从文先生对画面的些许评价性的语词就更加精准的把握了。
评价性的语词,是文学鉴赏的一大难点。重点是要建立文学本身和评价语的关联,互相比对,识其特征,抓起关键。在教学中也要从根子上进行展示,学生方能正确使用。
#22
大
中
小
温和玲
注册会员
UID: 146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6
帖子: 66
注册: 10/3/2018 7:56:3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7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5 20:40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字立骨
美是会意字,从金字字形,本义是从大,从羊。读只,首先感受的是肉质肥美可口,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拥有了精神上的感受。美似乎是这样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流淌出来,在精神上交相呼应。然而,大多数时候,美又是让人应接不暇的,常常在心里碰撞诸多山呼海啸般回音。所以在整个读先生《美的历程》时,常常有阅读三两文字,拨动千斤灵魂的极大充实感。这种充实感开启于那一段段没有光电影色的神秘时代,带着质朴、深沉到慷慨、丰富,从凝滞、单纯到流动斑驳,径自走至我的浮躁、焦虑的心灵深处。将清风唤来,开启美与愁的历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明月升起,开启美与静的历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人格剔除尘芜,留一份‘卓然而立、百无禁忌’于心田。
于是将这样美而复杂的过程推介给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一学生愿意感受美,却没有办法融入美,泛泛而读,泛泛而感受,走马观花。二阅读的面太狭隘,甚至,很多学生才开始重视阅读,我心荒芜,悲愤,却又不得不负重而行,没有高质量的阅读,何来灵魂的轰然有声,精神的独立正直。三是文字的感受泛泛而写,对于提供的探究文献和其他资料,未能加以利用,搜索和整合能力不足,玩起游戏聊起明星倒是侃侃而谈,问原因,答曰,这些天天、月月、年年……在手机上、生活上……铺天盖地,都是。我心凄惶。想起《梁实秋传》里的一段对话
“老师,你去哪里。”
“去南京”
“去干什么”
“赴国难”
“师母那么办?”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
当年他孤身去南京奔赴战争前线,独胆一人,悍不畏死。今日后辈,如我之人,无此决心,当尽力前行。
#23
大
中
小
任建斌
新手上路
UID: 147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2
帖子: 12
注册: 10/6/2018 5:13:4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2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05 21:48
回复:共同体10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美的历程》第六章佛陀世容读书反馈
第六章的第一节“悲惨世界”里详细介绍了宗教带给世人的信仰与崇拜,而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虽然中国比较著名的石窟建筑群我没有亲自观赏过,但是通过书本介绍和到博物馆去参观,我对于石窟的历史与文化还是有一点点的了解。
北魏洞窟的壁画画面的故事题材最令人难忘,“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拏好善乐施、五百强盗剜目”等故事的壁画最为普遍。看到这些故事,我的内心很是不够平静,为传播佛教的信徒称赞,为一味信赖故事的信徒而感到悲哀。面对社会现实,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由壁画到雕塑,结合书本里的插图,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借助雕塑把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佛教艺术中国化,所有的雕塑都接近完美。这些现象无不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加强集权的统治,给普天下的民众戴上了精神枷锁。
宗教信仰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该如何去面对社会现实,如何面对宗教信仰,是摆放在普天之下民众面前的一张大考卷。
#24
大
中
小
本主题被查看50495次, 共24个帖子, 2页, 当前为第
2
页 选择页数:
1
2 跳转到第
页
论坛跳转...
站务讨论
本周要点
站务讨论
Download
学习交流
三省吾身
他山之石
我思故我在
文教之光
书讯微博
史海钩沉
奇文共赏
灌水专区
专版
“知识分子”
文化行走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鲁迅专栏
回眸
助教之声
行读交流
密涅瓦的猫头鹰
95届
99届
03届
05届
06届
07届
09届
10届
11届
12届
13届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1 08:19:04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
Licensed
)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
Processed in 0.384 seconds
切换界面...
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