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9月读书反馈帖
狄鹏 - 9/5/2020 5:03:56 PM
各位老师:
9月共读书是《悲惨世界》,读书反馈发在这里。
洪健天 - 9/23/2020 8:18:31 AM
最近有读《达芬奇传》和《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联系到《悲惨世界》,我感觉到了艺术家、文学家与宗教的张力。达芬奇对于宗教的远距离,米开朗琪罗对于宗教的热忱,雨果对于宗教的批判,都阻挡不了他们用图画或用文字把宗教的矛盾性呈现出来,这是灵与肉,人与神的对话,给了西方文学艺术一种独特的终极体验。
张利云 - 9/26/2020 5:20:44 PM
[b][font=宋体][size=10.5pt][b][font=宋体]对《悲惨世界》一书的认识,原本认识很肤浅,这次,我仔细认真的阅读了第一本,也许是因为年纪和阅历的原因吧,感觉这次的阅读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悲惨世界》让我看到人性最善良的一面,特别卞福汝主教的善良,是怎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是怎样的伟大。卞福汝主教原本有富有的财产,可是却将费用都捐给有需要的人,特别是穷人,在知道医院的病床不够导致穷人得不到医治时,将自己的房子捐出去,自己住进窄小的医院,家中值钱的就是那套银餐具,他家的门永不上锁,随时为有需要的人敞开着,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在受尽人间冷暖,无人愿意接纳他这个逃犯时在一位夫人的引导下推开这扇面,在这里,他得到热情的招待,被尊重,主教叫他先生,让他在十九年的屈辱生活中养成的对世界的[/font]“恨”在这里得到忏悔,让冉阿让原本的善良得到重启,这是何等的慈悲。虽然好些人评价主教有虚伪或是为自己目的作秀的目的,也有些人说了他存在的不足,但是在人性的光辉面前,他做得很让我敬佩。特别是在当时比较奇葩、愚昧和落后的社会,他的行为会带来很多的非议,但是坚守自己的本职,实属难能可贵。[/b][/size][/font][/b]
[b][font=宋体][size=10.5pt][b][font=宋体]主人公的经历让我无法接受,也让我感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穷人不配讲法律,只因为偷了个面包,在狱中[/font]19[font=宋体]年,简直是荒谬透顶,读着读着,眼泪禁不住。故事的结局是那么的凄惨,我发自内心的希望结局的美满,可是—主人公冉阿让身上最令人敬佩的精神就是他懂得感恩。虽然冉阿让去世了,但是他帮助了多少贫苦家庭找回了幸福;虽然他去世了,但是他完成了与芳汀的承诺,让珂赛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虽然他去世了,但是他却在紧要关头救了他的死对头探长沙威… 在黑暗无助徘徊的人们,他那舍己为人的情操在每个人的心中熠熠生辉。合上书,冉阿让的形象依然挥之不去,善良、感恩是人性最伟大的品质,在他的身上,看到人类的未来。虽然冉阿让的故事在现代社会应该不会上演,但它也给我们很多启迪,无论何时何地,“人之初、性本善”。无论在怎样的悲歌里,都要坚守“真善美”优秀品质。 [/font][/b][/size][/font][/b]
芒果 - 9/26/2020 9:50:50 PM
现在看到《悲惨世界》第一卷的第6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米里哀先生。在这前6部分内容中,米里安先生是完美的,似乎没有什么缺点,在雨果的笔下,他勤俭克己,让26个穷人,安居在主教的府上,他自己却住在医院里。他的薪俸是15,000法郎,而他只留下1500法郎过生活,其他都用于慈善或帮助他人。他的道袍穿得太久了,可能已经破了,但又不愿意被别人知道,因此他进城就套上件紫棉袍。他谦虚和蔼,闲谈的时间多,说教的时间少,他素来不把品德问题提高,提到高不可攀的地步,也从不向远处去找他的论据和范例。他经过的地方就像过节似的,她一路走过,就一路在散布温暖和光明。他只要有钱,总去找穷人,钱完了便去找有钱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很多,没想到在外国作品中也看到这样的人物。高尚、无私、德才兼备的人,总是自带光环,让人忍不住靠近。
罗慧萍 - 9/28/2020 1:29:56 AM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一:
《悲惨世界》是我读得不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是我印象很深的一本书。大约是八十年代中期吧,因为那时对于国外的情况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一个一心从善的人处处碰壁,这个世界太悲惨了!冉阿让从一个在监狱里呆了19年的苦狱犯到马德兰市长再到隐姓埋名被追捕的“囚犯”,一路经历了精神和肉体的重重折磨,却难以挣脱“囚犯”的枷锁,但他却始终慈悲为怀,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
“活得累”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的口头禅,不知其他时代的人会不会有这种感叹。纵观冉阿让的一生,他的“累”是我们无以企及的。早年读《悲惨世界》给我的两个最深刻的感觉,一是这个世界这样混蛋,不推翻怎么行?二是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当以慈悲为怀。关于第一点,完全是当时政治宣传对我的强烈影响,当时不是说“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需要我们去拯救”吗?我们天真的以为全世界只有我们过着最幸福的生活,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冉阿让经历的环境。当时读《悲惨世界》真的就是这种感觉。第二个问题我是对慈悲的理解更深透了。我原以为,慈悲只是对好人要好,读完《悲惨世界》我才明白,真正的慈悲是对一切事物,包括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物饱含的悲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就是“阶级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教育,根本就无法理解去原谅一个坏人,如沙威和德纳第夫妇。但有一种东西总是默默冲击着我的灵魂:人要善良,要有宽恕和原谅之心——这是我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没有过基督教思想的浸染,就连“基督教”这个词仿佛都没有任何概念,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如此苦难的情况下还能这样宽厚仁慈。我们知道的只是“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可以支撑我们去克服困难、打击敌人,完全不知道世间还有一种感情是如此的圣洁,如此的可以排除任何贫贱、阶级、阶层,可以如此坚定地改变一个人,如米里哀主教居然不只没有承认冉阿让偷了银餐具,还又送了另外两只给他,让他把它们变卖后做正当的事谋生。在《悲惨世界》里,雨果倡导的是人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是一种我们陌生的基督教的救赎从善的宗旨。后来读到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受到了太多太痛苦的折磨,但他从来不抱怨,认为这是“赎罪”,“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要把你的右脸伸过去”这在我们的认知中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受的教育是报仇、雪恨,是“顽强学习,坚决斗争”“要把敌人消灭干净”。所以当时读《悲惨世界》特别无法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那么宽容“敌人”。后来了解了更多才知道,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世界里不断成长着的参天大树。
我们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伴随着许多文学作品的滋养而逐渐丰厚的。由于我们宗教精神文化的空白,对基督教中的宽容、从善、赎罪的了解是浅薄的。我们的教育中,没有过宽恕和善良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世界的内容。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二十年前的真实故事:
2000年,南京,德国奔驰公司德方代表一家四口即51岁的普方及妻子和15岁的女儿、13岁的儿子在家被四个进门偷盗的无业青年(大的21岁,小的18岁)无辜杀害。普方的母亲经历了万分痛苦的挣扎之后,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写信给法院,希望不要判四个青年死刑。在悼念会上,德国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追忆普方一家,并讨论事件的背后缘由。他们认为社会不公和缺乏教育是滋生犯罪的土壤,要杜绝再出现杀害普方那样的年轻人,靠仇恨是没有用的,铲除犯罪的根源比处决罪犯更重要。这个社会需要法庭和监狱,但是更需要的是互助与教育,前者通过资源共享让困乏的人免于绝境,后者通过开发人的智慧与道德让人学会正确抉择。
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上不起学的孩子。如果能好好上学获得一份工作,生活多些机会和希望,或许那样就不会行窃,更不会去杀人,大家觉得这是纪念普方一家最好的方式。只有真正的公平和好的教育,人类才能真正远离恐怖和暴力,否则,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犯罪的目标。“有的人之所以成为罪犯,责任在教育和社会,因此人是需要救赎的,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的犯罪几率永远处在一个最低限度,甚至为零。”普方协会现任执行主席万多明说:“有机会的话,人就不会想去做坏事,他会做好事,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他们选择了信仰人生而平等。当某些领导表示“一定要推选品学兼优的学生”时,普方协会却说:我们不要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们只希望“人人都能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权利”。
类似的故事不止这一个,九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中国高才生卢刚杀害同学和老师案件亦如此。宽容、善良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意想不到效果,而我们极少承认这一点,我们总是相信“伟大”的理想可以结出优良的果实。这个故事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因为贫富差距,因为阶层差异,因为攀比,因为积怨,在我们的社会中充斥着戾气,而忘记了爱和善意。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高大上,那些永远正确处处广而告之、天天挂在嘴上的“真理”,到底给了我们多少灵魂的洗礼?而关乎人性、关乎道义、关乎爱的教育,那些可以直接滋养灵魂、浸润精神的文化为什么总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对现实,我有深深的忧虑,从而感到了重读雨果《悲惨世界》的必要,极其有必要!
hongyvqiu - 9/28/2020 10:15:40 AM
读《悲惨世界》有感 1 
——麦芽·雨秋

多少年了,我一直不敢再捧起维克多·雨果的书,心中一直保留着中学时代,他带给我的震撼,那股冲击力,像是原子弹一般,在我少年的心海里,炸起万丈的浪潮。

如今重捧《悲惨世界》,如捧金贵的恩赐,前后费时近两个月,慢慢翻看,慢慢记录,慢慢回忆。

珂赛特和马吕尤斯的浪漫爱情,曾在我年少的梦中出现过N次。那份纯洁到让人不敢直视的爱,会不会只是雨果的一个幻想,亦或是在法国这样的浪漫之都里,独有的一种稀奇。当一个人浸入爱河时,他的眼里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不是他自己,是他的天使,是他的挚爱,是他的一切。生命在爱里是被忽视的,如同冉·阿让的生命。他也是爱珂赛特的,然而礼俗,社会,内心都告诉他不可以。可是他是那样地爱她,甚至比马吕尤斯爱得更深,更清醒。他的生命不是被死神夺走,是被爱神携去的。

然而爱情,在《悲惨世界》里只是绿叶,我更愿意相信这片绿叶只是雨果的理想主义。雨果在这本书中设定的历史时期,是法国正处于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他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准备,才着手著作,并不是没有原因。这个时期是法国一个承前启后的特定历史阶段,而雨果也生活在其中,他目睹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在书中描写街战的时候,他不忘“插播”一下自己也曾在现场观看,惊恐。

“黑暗是社会万恶之源。”这是书的起源,没有这股黑暗,就没有悲惨世界,也就没有《悲惨世界》。而又是因为有了悲惨世界,才有人的自我救赎,才有光明的渴望,才有对自由的热爱。才有一个生生不息的社会。

雨果自己描述道:这部书从头到尾,从整体到细节,不管多么断断续续,不管有什么例外或缺陷,它总是在叙述从恶走向善,从不公正走向公正,从虚假走向真实,从黑夜走向白天,从贪欲走向良心,从腐朽走向生活,从兽性走向责任,从地狱走向天堂,从虚无走向上帝。出发点是物质,终点是灵魂;始为妖怪,终为天使。

无论是米里埃主教,还是冉·阿让,都曾经历了一段“罪恶”的人生,他们最终的行为,恰恰就是在演绎着“从恶走向善,始为妖怪,终为天使。”

人,绝没有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完美。人的天性里共存着善和恶,良心和贪欲,自私和奉献。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渐认知自我的生命历程,这个过程里,只是在发现、发掘潜伏在他生命里的矿脉。可能是煤渣,也可能是铁,也可能是金子。

不以一事论人,不以一罪定人。一件事情没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就只能得到片面的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没有完整地走过,就无法断定他的品行。所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是所有“有罪”的人,都应该为一个“罪”而背负一生。给他人,给自己一份宽容,这个世界才会好。

我想,这就是雨果所带给我的悲惨世界。
龚捷 - 9/28/2020 9:49:51 PM
9月实在太忙,没好好读书,《悲惨世界》还在看前面的章节,印象深刻的是米里哀主教,他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一个善良、正直、有爱心的人,还是一个谦卑、清寒、淡泊的人。他把自己的住所留给病人,把自己的佣金分给穷人和病人,他不惧怕匪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友爱正直打动所有人。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9/28/2020 10:40:11 PM
有人说书只读一遍等于没读,我不太认同。因为对有些经典来说,它的场景太过让人震撼,多年后你都还记得非常清晰。《悲惨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书,我初中时第一次捧起,众多人物的悲情经历多次让我不忍卒读,但主人公的命运又一再吸引我,要我把它读下去。多年后,许多情节、众多人物特写或群像都在脑海里。
        每次读这部巨著,我都不太关注情节,更多的想分析人物,无论是主人公冉阿让还是米里哀主教还是芳汀,或者沙威、德纳第,都想讲一讲。
      这次先讲一下芳汀吧。多年前我更多看到的是芳汀的可怜,现在我更多的看到的是芳汀的可敬。她被玩弄抛弃,却从未想过要抛弃自己的女儿。尽管她过得那么艰难,尽管她为了女儿卖掉了自己的一头漂亮金发,丢掉了自己的美丽牙齿,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她在躯壳上的变丑陋,更显出她灵魂上越来越接近伟大。
      母爱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力量的,不由想起那篇童话,关于牧鹅姑娘的。远嫁的公主不慎丢失了临行前母亲给予她的自己的头发,就软弱得被侍女欺负,沦落成了牧鹅女,连未婚夫都被夺走。那绺母亲的头发,就是女儿的护身符。
王凤琼 - 9/29/2020 10:24:42 PM
之前看的《红楼梦》,从这月开始看《悲惨世界》。先谈下《红楼梦》前几回看时觉得林黛玉确实讨人嫌,说话刻薄,并不是大家不喜欢她,是她自己不会处世,我和儿子讨论,说谁娶了她都倒霉,日子不得安宁。看到稍后点,才发现这人挺有情趣的,有自己的小心思,有自己的个性,懂得在爱情上进进退退,让对方牵肠挂肚,这样一个黛玉谈恋爱是很有趣的,只是柔弱的身体不适合结婚。宝钗虽懂事,但就因太懂事,只会是大姐的角色,不太会让男子喜欢,今天不是有句话吗”太懂事的人没人疼“
tzsxwyl - 9/29/2020 10:30:07 PM
正如作者在《悲惨世界》一书的自序中所言: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所以刚刚开始读书的第一部分,就被米里哀主教这种仁慈宽厚、大公无私、乐善好施的美德所打动,尤其是他对“恶”的理解和宽容让人感叹他博大的胸襟。他住的房门日夜敞开着,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来,当别人担心因为缺少防范而可能发生不幸的时候,他蔼然说道:“房舍如无天主守护,人再怎么守护也徒然。”他又补充道:“我们的胆量,应当是平静”这样的平静是多么充满了力量啊!他要去巡视一处有匪徒强盗出没的村子时,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去,他说:“我在这世上不是守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守护灵魂。”“威胁我们的脑袋或者潜在的危险何足挂齿!你先考虑威胁我们灵魂的危险吧。”这样的勇敢无畏源自于他内心的从容与定力,今天,在纷扰的尘世喧嚣中读到这些话语,依然能抚慰我们不安烦躁的内心,使心灵趋于平静和安宁。
韦春玫 - 9/30/2020 1:19:46 AM
再次读《悲惨世界》,对“浪漫主义”的理解才更深入一些。书里记叙了因为给侄子偷了一块面包被捕,而后又因为多次企图越狱被判了十九年苦役冉阿让出狱后的人生经历。在所有人都抛弃他时,他遇到了米里哀主教,完成了他生命的救赎。米里哀主教在文中就是上帝的化身,也是作者理想主义的表现。他是完美的,他谦和、温润、善良、高贵。他把冉阿让当朋友,当冉阿让偷了他的银具器时,他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还送了银制的烛台给冉阿让。在经历了社会的残害,法律的严惩,现实的冷酷后,主教的举动就像一缕照射在无边黑暗中的阳光,它给予了冉阿让温暖,让冉阿让内心深处的善良像种子感受到阳光一样,破土发芽。冉阿让成为富翁后,他努力行善举,兴办福利,救助孤寡,他照看芳汀,抚养柯赛特,宽恕沙威,“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冉阿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想这就是本书要极力表现的善良与博爱的力量。
叶娉婷 - 9/30/2020 4:34:06 PM
读书笔记:
《悲惨世界》雨果的代表作、世界名著,但是我自己并不喜欢雨果的作品,个人喜好并不能影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带着这种“不喜欢”去阅读,上一种痛苦的过程,因为要不断去克服这样的情绪,才能读得下去。雨果总是喜欢铺垫,所以作品就会显得冗长、枯燥,《悲惨世界》在主人公冉阿让出现前用大量笔墨去描写“一个正直的人”——卞福汝主教,这个被刻画得如此“正直”的人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人,但是在和那个国民公会代表的对话一节中,我却看到了这个好人内心世界还需要成长。那位国民公会代表才真真正正的大彻大悟啊!
温和玲 - 9/30/2020 10:06:00 PM
《悲惨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对我影响深远的作品,一部小让人阅读后有几分怦然心动,甚至到了成年后,想起来的所有逆袭,都是他的原型或者变式,也是厉害。
一是知人论世的厚重。雨果生活在艺术浪漫的法国,悲悯和自由的天性让他看到世界是这样的:在沉默时发声,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不是任何的主义,而是人的本能。为了这一份本能,雨果穷尽了自己的如椽巨笔,让主人公冉阿让经历了世界上所有的羞耻和罪恶,他在监狱,深陷泥潭,无人能窥见命运的一线生机。污浊的环境,罪恶的温床诞生了更深渊的恶魔,却没有剥夺他内心向善的肋骨。于是冉阿让用这个善的种子,在黑暗的死海中种出来很多凝重而刻骨铭心的光明。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波折,核能美国歌手鲍勃的《答案在风中飘》更能诠释一切。
二是卓然而立的洒脱。如果说喜剧是嬉笑怒骂的艺术,那么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冉阿让的悲剧不是被命运捉弄,而是命运的馈赠。常常想,一个已经被社会污浊的泥土掩埋的人,如何屹立在尘世?这绝不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的娇羞”,也不是“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没有太多的诗情画意,只有理性的生存的博弈。和世界干一场,轰轰烈烈之后,用生而为人的骄傲,弹奏命运强者的音符。这就是悲惨世界,他一点都不世界,也不太悲惨。
王一涵 - 10/1/2020 11:01:10 AM
读《悲惨世界》给人一种跨越时间的沉静。
关于卞福汝主教的描述富有层次而丰富立体。有他日常生活的琐事,有他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有他为穷人的付出,有他和革命党人被逼到墙角的讨论。可这一切的一切,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慈悲”。不知道法文的原意是什么。“慈悲”是佛教中常提到的词语。跨越时间和空间,对万事万物的慈悲应该是人类努力训练自己内心达到的境界。
多少人在努力发掘黄金,他却努力发掘慈悲心肠。普天下的愁苦是他的矿。
愿我们懂得这种种的苦,由此生出更温柔的慈悲之心。
刘显 - 10/2/2020 11:35:43 AM
当恶行被当作法则,
谎言成为了真理,
我总忍不住悲伤的太息!
为孩子,为教育,为理想,为自己。 
当诗意破碎了一地,
风信子在暴雨中颤抖,
我终于忍不住要歌唱,
唱丑恶,唱哀愁,唱虚伪,唱卑鄙。
哎,我其实不想唱歌,
我想看野蜂飞舞野鸟鸣啼,
一群快乐的少年在阳光下嬉戏。
那时候,我会为此写下一首永恒的诗,
致花开,致月落,致明天,致欢喜。     
                ——给未来的诗          读《悲惨世界》有感
李杏莉洛阳 - 10/4/2020 9:50:34 PM
《悲惨世界》读书反馈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女子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就是雨果笔下的主人公冉阿让所处的社会。冉阿让的一生是悲惨的,芳汀、珂赛特等的一生也是悲惨的,如果他就此堕落、仇恨,成为恶魔,让仇人都得到报应,这似乎是我能想得到的结局。比如《基督山伯爵》。至少也像《肖申克的救赎》,给诬陷自己迫害自己的人一些小小的惩罚。以牙还牙,父仇子报,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奔驰普方一家遇害普方妈妈的做法已经让我很震惊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羞愧,我清楚的意识到了文明的差距。冉阿让以德报怨,真实面对自己的灵魂,他的勇敢让我敬佩,他的宽容让我惭愧,他的豁达让我感受到他的伟大。他从善良的小人物变成恶魔,又从恶魔变成天使,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极大可能性。永远不要放弃热情地生活,永远需要真诚地待人,永远记得生活中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云南昆明和志茹 - 10/5/2020 8:36:21 AM
【读书反馈】本月阅读《悲惨世界》,这本书对文科生的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却不敢说看懂了。
小说的“悲惨”是三个主人公为代表的个人命运的写照。在人物命运面前,小说引发了读者的一些思考,也彰显了作者的思想。
      小说人物的命运与现实中人的认知的冲突,体现了雨果的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怀。譬如,警官沙威的自杀,这个人物最后会选择自杀,实在是不可信的。他之前对冉阿让那种令人切齿的追捕,亮明了他的信仰—忠实于政府,所以也有人评价为他是政府的“鹰犬”,试问,这样一个“执着”的人何以会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呢?年幼时期看,我觉得是大快人心,大学时读,我觉得这个情节仿佛有点“欧·亨利式结尾”的感觉,如今来读,这不就是作者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吗?
      包括冉阿让的变化,感觉就好像基督山伯爵那样,讲述的是一个大快人心却不可信的浪漫主义的故事。一个走投无路,因为偷了块面包就沦为囚犯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市长?一个因偷了面包就要把人关押起来判刑的社会,一个出现了像沙威警官这样追捕个“小偷”都那么一丝不苟的社会怎么可能会有后来冉阿让的成功?荒诞中透露的出对那个社会的揭露与控诉。
      芳汀因为年少无知堕入深渊的故事应该才是有沙威那样的“鹰犬”生活的社会。可是冉阿让对芳汀无私的不计成本的帮助却又过于浪漫啦。小说中唯独让我不敢质疑的情节是神父对冉阿让的宽容,因为有信仰的人也许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论什么社会中都有这种人的存在,于是让后面冉阿让的成功,冉阿让对芳汀的帮助,有了可能。
      归根结底,这部小说就是关于信仰的故事。有信仰就有成功人生和信仰错误,失却信仰就陷入危机,自取灭亡的吧!
邬蒙 - 10/5/2020 11:47:47 AM
一直还是在读《红楼梦》,中文系毕业,《红楼梦》读第二遍说来也是很惭愧的,这次读起来比之前最大的变化是没有了之前读不下去的感觉,读的很慢,似乎依旧不像期待自己有什么重大发现。聊一聊宝黛第一次见面吧。黛玉心中的宝玉是个懵懂顽童,惫懒之人,然而眼前的却是一位穿戴讲究的多情公子,这宝玉的不合世俗在黛玉眼里真是不足一提呀!当标准不一样时,标准多元时,也许悲剧会少一点。当然,黛玉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不也正是宝玉心中与众不同的样子吗?尽管黛玉在宝玉面前不再说自己只读四书,但是书香浸润的仪容让宝玉还是觉得与众各别。两人都觉得似曾见过,难道只是木石前盟般命运的安排?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彼此志趣相投,灵魂可以相守的第一感觉。想让他们相遇,但不希望他们在贾府,在大观园相遇。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天地。
shasha000 - 10/5/2020 12:47:10 PM
这个月没有静心读书,《悲惨世界》才读完第一部第一卷。第一部第一卷介绍的是卞福汝主教的故事,他是参议的儿子,所谓的司法贵族。经历了法国旧社会的崩溃、家庭的破落和流亡的种种悲剧后,选择做了教士。他是一个正直、谦卑、无私、淡泊、言行合一的人,他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答案是没有。他的所有举止行为不可能改变混乱的社会秩序,他所能做的只是更仁慈亲切,只能尽他所能改善穷人的生活,却永远不能撼动那罪不可赦的社会秩序。这也是雨果思想的局限性。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0/5/2020 3:52:44 PM
九月读书反馈:
读了《悲惨世界》前几章,说实话,当第一章读完我是有很多疑惑的。作者花费了这么多笔墨写米里哀主教,让我这个差点以为米里哀主教就是主人公,结果好像他跟后来的大部分情节没啥关系。那为啥要写这么长来介绍他呢?读到第二章我才明白,这个人物出场次数虽少,但他带给主人公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是精神领袖也不为过。
郭晓云 - 10/5/2020 4:39:27 PM
《悲惨世界》多年前读过,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说之一,很幸运的是那时不懂版本,稀里糊涂的买了一套5本的,今天才知道买对了,再次重读,发现是本新书,也许是年龄,也许是懂的东西更多了,这次重读才关注到了以前根本没有关注其实也是不懂的历史大背景,以前喜欢故事,喜欢情节,喜欢优美感伤的句子,甚至会去刻意朗读、背诵,这样的阅读现在想来也依然是美的,只是今天又多了理性,多了思考,这样的阅读依然是美的,甚至更美,这也让我想到现在做的孩子的阅读,其中很重要的对文字的感受力应该是要大力提倡的,想想以前的语文课,最享受的就是朗读,一遍又一遍,在美美的文字里插上想象的翅膀,无限制的飞翔,一堂堂语文课的梦啊!
liuyong - 10/5/2020 8:24:52 PM
之前看过10周年版的《悲惨世界》话剧,话剧情节紧凑,中心聚焦在冉阿让和沙威身上。看的时候主角之外最困惑的就是主教米里哀,怎么就平白无故收留饥寒交迫、感受到全世界恶意的冉阿让?甚至在冉阿让偷走银质餐具的情况下还把银质蜡烛也送给了他?看了书之后才恍然大悟,书中是有铺垫的,这样做绝非偶然,主教从意大利回来之后一直都是这样的人。那么,意大利的苦难为何能让冉阿让从风流公子摇身变成满是仁慈的教父?苦难能让人充满怨恨,也能让人幡然悔悟,不是因为苦难,还是人本身,或者是他的信仰种子结出的果实?里边和元老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也很有意思。
周永峰 - 10/5/2020 11:03:54 PM
读《红楼梦》1-10回

鲁迅先生论《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读了1-10回,看到曹红芹历史观,从文学里讲述一个家族和朝代与人生命的内在关联。
古董商冷子兴第三只眼看贾府立体呈现,尤其是教育方面已显生颓势,“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岁……也是不肯读书……”
不肯读书就是无法科举,不入主流,或曰与康乾盛事边缘,“一代不如一代”。
曹学芹生卒在康乾(一说,出生在雍正2年甲辰),史料记载,曹学芹的曾祖父的夫人幼年时期康熙的保姆,曹学芹的祖父曹玺则给康熙当伴读,康熙登基后对曹玺委以重任,派他督理江宁织造,这个职位负责了解一些社会动态,如同一个收集民情直通皇帝的情报机构,是与皇帝点对点的。这个职务是父终子任,叔病侄继,曹氏家庭如同贾府是的一个翻版,而且曹学芹是亲历者,记录者。
雍正上任,曹家转盛及衰。曹雪芹13岁被抄家,但他的生活还能过得去,就如同冷子兴和雨村所观察的宁荣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曹学芹家庭中落,但性格仿佛与魏晋名士风范,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罗倒着容君傲骨,高谈雄辩虱手扪。
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又云:君子之泽,五代而斩。
曹学芹家族沦落了,但他的精神并没有沉沦。他克服身心双重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象,他是通过作品中呈现那样佛道的治愈才得以写出这样生命之歌。
冯乾 - 10/6/2020 12:13:13 AM
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尝试解释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冉阿让因为偷了一条面包被判13年监禁,芳汀被同事陷害丢了工作为了抚养女儿出卖了自己的秀发,牙齿甚至纯洁,小珂赛特的童年受尽折磨,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就好像一座“云中之城”高高在上又触不可及,但是在这个藏污纳垢有危机四伏的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希望有普照着大地。革命老区名不虚传。
王玲 - 10/6/2020 8:24:00 AM
《红楼梦》
当下红楼梦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研究话题。
国内有考据派、索引派、题咏派、百科派、创作派等。
我觉得在中小学阶段还是要努力地做鉴赏派。只有真正
地深入文本,才能从文学的角度读出更多的东西,才能
提升鉴赏能力。
朱茵 - 10/7/2020 12:50:08 AM
由于是新加入,对于共同体的作业要求尚不熟悉,故而只能在十月初来补九月份的作业,实在该好好检讨一下,书自然也是没有重读了,读后感也无从谈起,就谈谈我和这本书的故事吧。
    《悲惨世界》这本书,于我而言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刚进入初中时,不知从哪里知道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很为冉阿让的悲惨遭遇所打动,于是向父亲提出要看这本书,父亲很高兴,四处为我找寻合适的版本,每到书店就留心细寻,当时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名著远没有现在印得如此泛滥,再加上想着替我买到最好的版本,所以大概过了一段时间,父亲终于在新华书店找到了适合的版本,把这套书带回了家,价格也不便宜,要五十块钱,可惜的是我当时阅读能力有限,翻了几页就没有读下去,现在想来自是十分惭愧。后来父亲每每说起这件事,我总有些心虚,觉得辜负了父亲的心意,一直到读大学进了中文系才粗粗读过一遍。
      如今父亲已不在我身边了,每每想起他在教育我上花的心思,总是十分感动,只能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不要辜负父亲当初对我的栽培。
刘亚 - 10/8/2020 11:32:29 AM
《悲惨世界》刚刚读了第一卷的几个章节,因此还不能全方位地把握全书。
先说说截止这几天的读书感受。
雨果的宗教色彩很浓厚,他其实主要想表达博爱、仁慈的主张,但是一直以来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都把他解读为阶级斗争的主题了。看来,只有真正去读原著,且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读原著,你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感知。
主教对冉阿让的感化真叫人感动,他在冉阿让偷走银餐具被抓获后,非但没有揭露指责,反而把银烛台送给冉阿让,还叮嘱他不要忘记自己改过自新的承诺,这个细节是雨果宗教思想最有力的表现。
《悲惨世界》的阅读,继续!
陕西邹高峰 - 10/8/2020 11:37:20 AM
《悲惨世界》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尤其是著名的“九七年”,在书中被反复提到多次。
其实与《悲惨世界》相比,雨果晚年的著作,也是他最后一部著作《九七年》更加成熟:思想更深刻,技巧更娴熟,语言更精练。
如果要从历史的背景入手解读《悲惨世界》,也可以阅读《法国大革命》一书,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演变、政治视角、影响启迪等角度看待研究,比单纯的文学角度更丰富、更精彩!
黄佳凤 - 10/8/2020 5:01:41 PM
读书交流:冉阿让的忍受与转化
在遇到米里安教父之前,冉阿让的前半生生活在一次次怀疑蔑视的打压中,这些忍受时的冉阿让原本就富有生命能量的身躯更加具有爆发性的能量,但这能量既可以成全人也可以毁灭人,冉阿让的心没有死,只是需要淳善的引导,去化解他内心积压的痛苦。米里安教父的银器不仅给冉阿让了生活的底气,更给了他活着生而为人心存善念的底气。
李云跃 - 10/8/2020 7:15:18 PM
读《悲惨的世界》有感:
    冉·阿让的一生可谓是悲惨的一生。与其说是悲惨世界,不如说这是一个至暗世界。 冉·阿让为了填饱肚子去盗抢面包被判了五年的刑,同样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没有被判刑,这样的反差让我想到:面对人或事,我们的确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处理办法,但永远选择善良,既是度自己,也是度他人。当然,冉·阿让一生的悲惨遭遇不会因为遇到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事会改变,他是被那个社会最根本的思想、制度锁死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不安的灵魂都注定要走向悲惨。
 1  2 
查看完整版本: 9月读书反馈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