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10月读书反馈
狄鹏 - 10/23/2020 5:52:47 PM
10月的阅读书目依然是《悲惨世界》,老师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1、自己的阅读体会。
2、读书过程中的疑惑。
3、如何带领学生读这本书?
刘亚 - 10/24/2020 10:38:09 PM
《悲惨世界》是“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作为本书的作者,雨果曾经参与过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政治生活,《悲惨世界》正是他因反对拿破仑政变被流放期间完成的巨著。面对人类的苦难、社会的动荡,什么可以救赎呢?是宗教和人道主义。冉阿让的堕落使他陷入道德的深渊,神父的出现是他人生的转折,宗教救赎了他。后来冉阿让为了使苦役犯不因顶替自己而身陷囹圄,主动投案自首,这又可以说是法律层面的救赎。最后,冉阿让实现了自我救赎。
龚捷 - 10/25/2020 9:17:15 PM
读《悲惨世界》我有许多的疑惑,为什么冉阿让仅因盗窃一块面包就被判五年徒刑?四次逃狱加刑十四年之久?一百零九个法郎十五个苏是一笔很少的数目吧?因为主教在说“十九年!”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那个时代凡是坐牢的人,即使是仅为七个孩子有一餐食的盗窃犯,大家都把他看作歹徒吧?因为在寒冷、饥饿、疲劳的夜晚,所有的旅店都不接待他;在其乐融融的家庭面前更显悲惨,看似有爱的家庭并非对所有人都友爱;连狗也要撵咬他,冉阿让活着还不如条狗,狗还有个冉阿让十九年都未躺过的柔软的窝!是在什么背景下冉阿让要遭受如此的不公?在那个时代不止冉阿让这一个受害者吧,有千万个冉阿让在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从天主堂出来的老妇人指引他推开的那道门,也许会改变他的一生,这十九年来,他受尽歧视和苦难。这一夜,有一位神甫分他一餐饱食,在寒夜给予他满室的温暖,在黑夜里为他点上一盏明灯,引他去寻前行的方向。愿所有人身边都有一位卞福汝主教!
郭冬梅2020 - 10/26/2020 9:16:19 AM
《悲惨世界》这本书作者从构思1828年到1861年,完稿,历时30多年。从1801的一次真实的事件启发的创作动机,到1828年,着手搜集奥利斯主教以及家庭的资料,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搜集各种用在写作的材料。作品来源于生活,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记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种方面。惩恶扬善,对于人性至善的呈现,都是人类普世价值的体现,或许某些时刻,邪恶会逞凶一时,历史的波涛海浪,起起伏伏。哈哈,我们所处在的时刻,何止又不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这次的美国大选,美国,世界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向右转吧。我们都期待着。
李杏莉洛阳 - 10/26/2020 11:26:40 PM
《悲惨世界》之芳汀
重新听完《悲惨世界》,好几天都缓不过气来,书中人物的命运让我心情非常沉重。因为一个面包就坐了19年牢狱的冉阿让,饿了好几天抓起一个发霉的硬面包就啃的艾鹏妮,流浪街头的伽弗洛什,还有那个最让人揪心的芳汀。芳汀本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生活充满热望,但在大城市巴黎她没有找到应有的幸福,只收获了一个孩子。如果她愿意出卖灵魂,也许她在巴黎也可以活下去。但她还是纯真的,她愿意带着孩子生活。在那个社会,人们容不下一个带着私生子生活的漂亮女人。她的命运从被渣男欺骗的那一刻,几乎就命中注定了。看到她为了孩子每天工作十七个小时才只能挣一点点钱,后来竟然卖了一头金发,还被拔掉了两颗门牙!她撕心裂肺的痛哭好像响在我的耳边,她回家的样子看起来好可怕,短而蓬乱的头发,嘴里黑乎乎的两个大窟窿,空洞而无神的大眼睛,一个才二十六七岁的曾经很漂亮的姑娘,被生活折磨得像老了很多岁,最后惨死在修道院,到死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女儿。一个从开始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纯真女孩就这样被生活吞没了,连一点儿泡没冒,她的悲剧也是法国社会动荡下普通民众的悲剧。从拿破仑时代到路易十六路易十八,朝代的更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平静,有的是更深的苦难。芳汀的悲剧让我想到了骆驼祥子,同样的社会同样的悲剧!
陕西邹高峰 - 10/27/2020 5:33:05 PM
读《悲惨世界》的同时当然离不开对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的阅读。
推荐几本书:《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法国大革命:从启蒙到暴政》《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
当然,这些书我本人也并没有看完,只是听说,不妨读来一试。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0/28/2020 11:26:03 AM
《悲惨世界》是一部经典的大书。无论你看多少次,每一遍进入都有新的思考、新的体悟。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用那么长的篇幅,开篇介绍卞福汝主教?在本次阅读中,我发现了卞福汝主教、冉阿让、马吕斯他们三个人,实际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多个侧面。卞福汝主教从结果上呈现他思想和行动趋于完美;冉阿让着重体现行动上的转变;而马吕斯更多地体现他思想的蜕变、思想上的挣扎。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把三个人联系、贯穿起来的话,我觉得这个词是信仰。正是信仰的存在,让三个人在不同的身份、境遇中走向了日趋完善。
      所以,如果让我带着学生读,我会把我的这种想法分享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把这本书中的人物归归类,找一些词来对他们进行分组,然后解读。比如“恶”,沙威身上的“恶”和德纳第身上的“恶”是有区别的,那么可以进行异质比较。在比较阅读中,相信学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思考,会生发出新的东西。
王凤琼 - 10/28/2020 9:25:52 PM
刚开始阅读,看了很久,还在对迪涅主教米里埃作介绍,我就有疑问了,为何不把人物放在事件中去,通过事件的叙述及描写来展现人物的个性,这是中国小说常见的做法,我们在教学生阅读时也是这样引导的,比如作文,对情感的表达不一定直白,但叙述描写中就能体会你的情感。而本文的写法却是不厌其烦地单独介绍,这是基于整部书呢(没看完,先不下结论),还是一种瑕疵,亦或是一种优点,继续看,等待揭晓。
tzsxwyl - 10/28/2020 10:43:51 PM
读完《芳汀》,内心被她深沉、伟大、无私的母爱震撼了。为了给私生女安排好生活,她对酒馆老板的种种索要有求必应,哪怕卖掉自己光亮的头发和洁白的牙齿,哪怕沦为妓女也要保护好孩子内心的纯洁,为了孩子她甘愿受尽一切苦难、压迫和侮辱 ,只因她是个伟大的母亲!当她遇到马德里市长命运即将出现转机时,又遭遇马德里市长身份暴露被抓,她可以倚靠的支柱轰然倒塌,于是她不堪一击的病体一下子走向了死亡。她短暂一生的悲惨命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那个不负责任的孩子的父亲,那个极尽敲诈勒索的酒馆老板,那些流言蜚语、那个把她逐出工厂从而断送她生活来源的负责人,那个把雪花扔进她后背的所谓绅士,那个穷凶极恶的沙威……这些人组成的社会,都造成了对芳汀的迫害。芳汀的死让我们记住了这样一位平凡、贫穷却美好、伟大的母亲,也认识了当时的社会以及复杂的人性。
洪健天 - 10/30/2020 9:17:16 AM
小时候读过他的缩略本,工作后读了完整的一本,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大段的议论和评述,作者呈现的是他的观点,以及理想中的人物,他不是描画现实,而是突出自由的意志,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打破各种秩序和戒律,去追逐无法实现的幻想。
hongyvqiu - 10/30/2020 10:27:38 AM
《悲惨世界》有感 2
                      ——麦芽·雨秋

《悲惨世界》在全书的第一部分其实就已经讲完。

米里埃主教的身上,就是全书的基调,他和G议员的对话,就是全书的所有。

诚如书中所说的“始为妖怪,终为天使。”

书中并不能用“悲惨”来形容世界完整。当“终”来临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天国”,又怎么会悲惨。再者书中所说的特定历史时期,也是不可复制的,然而,在真实的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阴暗面。左拉和巴尔扎克对社会底层的描写,更贴近现实。

全书是一个救赎的过程。自我救赎。从肉体到心灵。从亲情到爱。

当然,正常情况下我不会带学生读这本书。
如果一定要做这本书的设计,我会从人物下手。
把几个人物筛选出来,进行讨论,对人物剖析解读,
然后,再进行自我创作,
创造一个筛选人物都可参与的场景or剧幕,
让学生自我设计台词,
要求符合他们对人物的剖析,
最后进行公开演出。
hongyvqiu - 10/30/2020 10:38:49 AM
《悲惨世界》有感 3
                          ——麦芽·雨秋

书中的雅韦尔(也译:沙威),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

之所以深刻,不在于他的生,而是他的死。

一个人笃信了一辈子的信念,猛然被一股新的力量打个粉碎,而自己又心甘情愿地跪服于这股力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挣扎?

隐忍、妥协、接受、改变。这应是绝大多数人的作法。而雅韦尔容不下这种转变。

生命和信念,何者轻何者重,对他来说并不是问答题也不是选择题。而是单行道。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一个人如果害怕的是自己内心的改变,那生又何欢,死了活该。
liuyong - 10/31/2020 8:44:50 PM
去年教初中道德与法治,恰好有部分关于法律,就想起了《悲惨世界》,就决定用《悲惨世界》深化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过限于时间,没让学生读小说,而是观看《悲惨世界》话剧。观看话剧之前,给了学生几个思考问题:冉阿让的人生和当时的法律有几次交集,它们分别将冉阿让的人生导向何处?怎么看待《悲惨世界》中沙威?面对不公正的法律,我们应该怎么办?看完电影之后,带着学生讨论了一番,然后让学生写一篇“法律”为主题的观影感受。整个课程其实围绕的是法律的正义展开,本意让学生思考法律的复杂性,思考不公正的法律和秩序之间的关系,因为近些年类似的案件比较多。不过从学生交的观影感受来看,部分学生的观影感受集中在对法律的评判,大概是引导中出现了纰漏。
张利云 - 11/3/2020 7:37:39 PM
再次阅读《悲惨世界》,不再只是关注故事的情节,不仅仅是为主教的善良和真诚、冉阿让的不公遭遇及后来的善良感动,而是对作者雨果细腻的心理描写及对人性的解读深深的折服。《悲惨世界》第一部在对冉阿让在主教家里住了一晚时对一个可怜的人在监狱中所受的种种苦楚及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非常在理,对于我们如何解读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文中曾这样写:他的思想是层层发展的,他日甚一日地被困在许多愁惨的景象中颠来倒去,多年以来,他的精神,就始终局限在再那些景象的范围以内,粗鲁不文的他对这种思想的发展层次是否完全了解呢?”文中还这样写:“冉阿让落在黑暗中,他便在黑暗里吃苦,他便在黑暗里愤恨,我们可以说,他无往而不恨”。读到这,我会想到那些问题学生,他们何尝不是这样,原本是善的,因为一直不被理解不被爱,而是心变得狠、变得黑起来,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愤怒和不满,于是周围就会变成他喷发愤怒的场所,让我想起曾经的一个学生,从一开始的小错开始,最后变成了A“视死如归”的犟士,对什么都无所谓。让我想到一个段子,虽然说的是夫妻的情感,但一样是相通的:“人的情感,每伤一次就心硬一次。”作为人师,每一个行为都关系的孩子的未来。作为朋友、亲人或是周围的人,每一步伤害会将人推向毁灭的深渊,这深渊同时也会让自己成为被伤害着。因此,这本书让我找到了学生问题行为得不到改变的根源。也算是一种极大的收获吧。
冯乾 - 11/4/2020 9:18:25 PM
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尝试解释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冉阿让因为偷了一条面包被判13年监禁,芳汀被同事陷害丢了工作为了抚养女儿出卖了自己的秀发,牙齿甚至纯洁,小珂赛特的童年受尽折磨,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就好像一座“云中之城”高高在上又触不可及,但是在这个藏污纳垢有危机四伏的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希望有普照着大地。革命老区名不虚传。
韦春玫 - 11/6/2020 12:35:02 AM
10月读书反馈
老实说,《悲惨世界》我一直读得断断续续,感觉自己的兴趣不浓,每次读了一两章后就要放很久,再拿起来读时,又要花点时间去回想前面的内容。这种情况,在学生身上也有体现。我曾经把《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作为学生的假期作业来布置,让他们看完后写读后感,但交上来的读后感不是敷衍了事,就是在网上抄来交。后来找几个学生来交流谈心,学生们都说,他们对于这样小说不喜欢,不感兴趣,一是因为情节不吸引人,二是因为前奏太慢,三是对法国历史不熟悉,在阅读时因为不了解,所以无法产生代入感,和人物没有共鸣。这样一看,写不出好的读后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不知道其他老师是否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有,又是怎样解决的?
罗慧萍 - 11/6/2020 12:40:33 AM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二:
说说两个书中我很感慨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冉阿让在米里哀主教给予他银烛台让他去兑换成钱以后生存时,他在路上欺侮了一个掏烟囱孩子,抢了这孩子的四十个苏,这个情节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情节,我们会觉得冉阿让的改变很顺利,一旦受到主教的宽容、教诲便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其实生活中的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其改变大多是个曲折甚至反复的过程,我们谓之“本性难移”的“难”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也许这才合乎真实的人性。冉阿让“弃恶从善”的最重要的是得到了米里哀主教的启迪感化,然而当外因要有所作用时,内因发挥作用的过程其实是很艰难的,冉阿让经历的欺侮小瑞尔威就是这种曲折反复的具体体现,这个细节正好说明人性的复杂和改变自我的不易,《悲惨世界》这个小细节恰恰不是闲笔。第二个细节是当沙威知道他一直怀疑的苦役犯冉阿让却“错误”了的时候,他向冉阿让认错的细节。在小说中,可能大多数人都会痛恨这个一直跟踪冉阿让的魔鬼沙威,他给冉阿让带来的危险太大太多了!沙威仿佛就是一个十恶不赦、不断在扼杀善良的恶魔。而在他“确切”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已被“捉拿归案”马上就要被宣判的时候,他去找到了真正的冉阿让,这一部分对话十分精彩,冉阿让没有明确自己就是苦役犯的身份,为下文冉阿让激烈的思想斗争埋下了伏笔,而沙威却承认自己之前对他的怀疑和跟踪是错误的,在整个沙威的陈述中其实是十分坦诚的,他要求自己被革职,因为“错误”的怀疑了“马德兰”市长,并向巴黎警署揭发过他是那个叫冉阿让苦役犯,沙威说他的失误是不可饶恕的,当“马德兰”市长肯定他严谨的执法行为时,他仍然请求对自己井行处罚。这就是沙威的另一面,即是一个忠于国家、忠诚职守、严格执法、坚持原则警官形象。沙威的形象是复杂的,虽然他一次次感到冉阿让是一个善良的人,特别是在他本可以名正言顺杀死沙威的时候却放了沙威一条生路的时候,读者大多可能感到可能沙威会因此感动从放过冉阿让,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直到最后沙威在追捕德纳弟再次偶然遇到正在救马利尤斯的冉阿让的过程中,沙威的良心才彻底回归,曾经支撑他人生的全部公理都在冉阿让面前崩溃了,他要么选择把冉阿让送进监狱,要么自己为已毁灭的信仰殡葬,最后他选择了后者。《悲惨世界》的确是一部不朽之作,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悟!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11/6/2020 9:20:32 AM
《悲惨世界》阅读笔记2
马晓涛
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些电视剧时会吐槽剧情,人物的转变与性格的成因甚至是蜕变来得太突兀。“怎么就这样了?”这是我们经常问的问题。但是在《悲惨世界》的阅读中,无论是芳汀还是冉·阿让,无论是沙威还是马里尤斯,这些人物的转变我读来不仅没有突兀之感,还有与人物一起接受洗礼与磨难的感受。我自己感觉到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在冉·阿让历经千辛万苦出狱却被发现身份时,我随之痛苦绝望;在遇到圣人米里哀主教时,我随之欣慰;在他面临身份揭晓还是一个无辜的人遭受厄运时,我随之纠结。
我觉得,这本书有这样几个点,使得我在阅读时,增强了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1.铺垫。雨果会大篇幅地对人物的生平和情节的起因进行铺垫,从而后来的情节发展时,就有了足够的合理性。就好像是蓄水一样,不铺垫到可以开始讲主情节了,雨果绝不会轻易动手。完整的铺垫,意味着完整的语境和背景感知。于是乎我阅读时自然深陷其中。
2.情节设置。雨果让我感觉就是,人与人总在合适的时候相遇,事件总在合适的时候发生。正是冉·阿让最绝望的时候,遇上了主教带给他的救赎;也正是芳汀最绝望的时候,遇上了冉·阿让带给她的救赎;也正是沙威最绝望的时候,同样遇上了冉·阿让带给他的救赎。
痛彻心扉,才能脱胎换骨,雨果深得此道。
郭晓云 - 11/6/2020 2:41:04 PM
《悲惨世界》断断续续也只读了很少的部分,手上要读的书太多,再加上这段时间生病,耽误了很多,实在是分享不出什么!因为现在做的是小学的阅读,所以《悲惨世界》还没有带学生读过,至于以后如果带学生读,该怎么读,还没有去想,也乘这次的机会向大家学习
王玲 - 11/6/2020 6:45:12 PM
这段时间读的是《乡土中国》,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悲惨世界》也没有看,希望以后状态好一点的时候读一读。见谅!
叶娉婷 - 11/6/2020 11:59:16 PM
读书笔记:
老实说,《悲惨世界》我没有读完,原因自然有许多:教学工作、扶贫工作、党建工作、家庭孩子……各种杂事心力憔悴,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原因是我提不起看此书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时,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更何况那些杂事不是借口🙄。我本身对雨果的作品总是抱着敌对的情绪,“不喜欢”三个字不自觉的浮上心头,所以自然阅读不下去。
所以我在反思:如何去阅读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优秀作品?作品本身优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那么如果我们在带领学生去阅读某些他们兴趣不浓的书籍?如何打破这样的瓶颈?不知道有没有和我有一样困惑的老师?
邬蒙 - 11/7/2020 9:26:09 AM
《悲惨世界》没有读,谈一谈《红楼梦》吧,这个月进展还是慢,触动我的还是一个细节,宝玉要去学里了,去和贾政请安,贾政的表现真的很像很多父亲,对儿子满满的都是羞辱:先是冷笑,然后是讽刺“你要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接着贬损“脏了我的门,脏了我的地”,最终宝玉被救场的几个年老的携出去了,像避猫鼠儿似的屏气静候,然后等下人出来后,忙忙走了。所以整本书里,宝玉最怕父亲问书,大家也总拿老爷问书来吓唬宝玉。贾政这个人物的代表性太强了,就他训斥儿子这个细节来看,完全是把自己想要的一切抛给了宝玉,完全不管宝玉是什么样的人,这就铸就了宝玉的人生悲剧,他在用自己的一切反抗,反抗家庭,世俗带给他的重重枷锁,想想让人唏嘘。再读红楼,已近不惑之年,有太多的话想说,却总不知从何说起,真所谓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懂情重,生命在经历中逝去,但失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经历之后的成熟。
郑小冉 - 11/7/2020 6:48:53 PM
先看到了有两位老师读了其他的”闲书”(《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大概也是新高一的语文老师吧!因为这两本书是要求阅读的整本书,我们年级也是刚刚读完《乡土中国》,期中考试后开始《红楼梦》的阅读。一个是学术类专著,一个是经典之经典的长篇小说。说实话,都是难啃的骨头,所以,这两位老师给我壮了壮胆,我也要跟狄老师请罪,《悲惨世界》实在是没有时间细读,粗粗的看再交作业又总是愧疚得很。所以,我也来说说一篇闲文,权当请罪吧。
      我想说的是赫尔曼·黑塞的《流浪。树木》。这位德国的作家,诗人和人道主义的战士,因战争不得不远离家乡,开始了长期的流浪。他一生所钟情的大自然和对宗教,禅学的理解都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如题目所说,文章中他花了很多笔墨去写树木,写他眼中的树木及他对于树木的情感及由流浪途中因树木而有所领悟的智慧。有句评论很有意思,比起其他作家对“树”的各种解读,赫尔曼·黑塞却在《流浪 ·树木》中惊人地剥离了所有强加给树木的意像,最大限度地逼近了树木自身: 把树木还原成了原生意义的树木。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原生意义”的树木呢?文章很短,是作为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给学生练习用的。在讲解完题目后,我还是忍不住提了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然后想借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被这位作家的魅力深深吸引,继而自主自愿地而不是老师强迫地(也不能强迫,因为语文学科不能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去阅读。提问的方式依旧尝试从语言的建构入手
一.先找出文章里的这四句话
①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
②只要我们不去听它们的说话,它们就比我们更有智慧。
③如果我们一旦学会倾听树木讲话,那么,恰恰是我们的想法的短促、敏捷和孩子似的匆忙,赢得了无可比拟的欢欣。
④谁学会了倾听树木讲话,谁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

二.观察表格寻找四句话语言呈现的异同
           
①    谁       它们(树木)的语言    能倾听           获悉真理
②    我们       它们的说话                   不去听               树木比我们更有智慧
③    我们         树木讲话                   学会倾听           赢得欢欣
④    谁       树木讲话                   学会了倾听    不再想成为一棵树

三.利用疑问分析语言,知人论世赏析作品
1.①③④都是人类倾听树木的语言或讲话,但是①③可以获悉真理和赢得欢欣,唯独④反向的“不再想成为一棵树”,这如何解释?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2.②句说“我们不去听树木的讲话,树木就比我们更有智慧”这和①③句的“倾听获得真理和赢得欢欣”是否矛盾?
3.②句说“我们不去听树木的讲话,树木就比我们更有智慧”,那么,可否理解为“我们去听树木的讲话,树木就没有我们更有智慧”或者“我们去听树木的讲话,我们就比树木更有智慧”,作者第②句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四.有条件学有余力的同学找到原版表达,看看是否存在翻译带来的错位解读?

不知道这样去解构文学作品会不会被骂,但是文学的艺术性也一定是建立在语言要素这一最基本单位之上,所以,我更喜欢解构,重组的方式来阅读作品。胡言乱语,请各位见谅。
刘显 - 11/7/2020 9:48:06 PM
《悲惨世界》这本书,读的特别吃力。倒不是文字有多艰涩,而是因为对法国大革命及伏尔泰等缺乏足够的理解,以至于无法和文中一些人物的内心共情。在故事前期,神父和“公民”的对话就看得我莫名其妙,虽然隐约的感觉到,这应该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片段,但就是读不明白,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探究一番的冲动。
      到如今,这本书已经读完四分之一了,可惜,我依旧连篇读后感都不敢写,想想也是惭愧。尽管如此,我还是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去读读这本《悲惨世界》,我读它的时候,机缘巧合,重温了福柯的《规训与惩戒》,想起了《社会契约论》,还因为查找资料,意外找到一本名为《何谓知识分子》的奇书……想想,也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捂脸][捂脸][捂脸]
王一涵 - 11/8/2020 6:55:18 PM
冉阿让的故事开始,读者开始真正进入“悲惨世界“。他因偷面包而被判刑五年,又因企图越狱又判刑十四年。电影中的监狱长对他说十几年的囚禁希望他明白法律的意义。可冉阿让说这只让他成为了法律的奴隶。法律的公平正义何在?整个城市市民的恶语,唾弃。主教没有分别心的收留,包容,脱罪又会带给了他什么呢?影响改变一个人人心的到底是什么?
周永峰 - 11/9/2020 8:17:08 PM
读《红楼梦》一点思考

这一阵儿时断时续读了《红楼梦》,创作笔法上值得学习。比如第三回,写到王煕凤:“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贾母是荣国府的权力中心,贾母在,权力中心就在,真理也在,大家理应恭敬于这个权力中心,现在的问题是,在贾母的场子上,来者像一个比贾母还高一级权力压制她们,她们呈现卑微,恭肃也就算了,贾母如何没有去权力化,去王煕凤化,而是相互印合,相互合作管理这外荣国府团队呢?
贾母的管理智慧的确高明,她只要管好王熙凤这个总经理,她这个董事长的位子就会坐的稳,如果没有王熙凤,这个团队是相当不要带领,一个好的董事长她自然维护总经理的面子,这证明,这个团队有规矩,有方略。
在第三回,黛玉听得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的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些一世。’
我并不是想谈论隐喻黛玉的结局,我想说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人情风俗、宗教礼仪,甚至是迷信活动远离我的视野后,我的文章还会不会像《红楼梦》这样引人入胜。
徐晓明 - 11/11/2020 7:33:49 PM
经典就是经典,他丰富的展示了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形形色色的人,通过一幕幕生活场景和人物经历描写,再现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人性的矛盾、斗争以及丰富升华。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2/13/2020 4:27:38 PM
袁利洁10月《悲惨世界》读书反馈: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而是在这样的悲惨无常的命运面前,人类所绽放出的美:冉阿让投案自首,沙威最后一刻放走了冉阿让,投河自尽……黑暗中这些微的光明显得如此动人。
钟燕青 - 12/16/2020 9:14:36 AM
1.读书体会: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2.还在阅读中。
3.最近带领同学们在阅读鲁迅书籍。
李廷梅316 - 12/16/2020 11:24:41 PM
“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冉·阿让是一个贫农出身的工人,为了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竟服了19年苦役,刑满后又有过偷窃行为,但后来因受到具有崇高人道主义精神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化,转变成一个舍己为人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他帮助女工芳汀,从德纳第手中救出并抚养孤儿坷塞特,经下水道救马吕斯,宽容释放迫害自己的沙威,参加巴黎人民的起义。”一个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活下去的人”有机会受到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化,竟然转变成一个舍己为人的、正直的人,小说让悲惨的冉·阿让赋予了美好人性的光芒,以宣扬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1  2 
查看完整版本: 10月读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