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共同体2022年9月讲座反馈
刘尧 - 9/22/2022 5:18:48 AM
大家发在这里哈!
何粹华 - 9/24/2022 10:40:06 PM
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是更偏向于保留“容隐制度”的。我这么说绝非认同或者赞成“帮着亲人一起做坏事”。我觉得抛开具体情况,不考虑前提条件的“绝对主义”都是耍流氓,所以“容隐”也应该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施行”或“提倡”:
一、在亲人“犯错”之后才知情
如果在亲人“犯错”之前就已经得知,那么应该尽力规劝,;如果在“犯错”之时发现,则应该尝试阻止;如果装作不知,任事态继续发展,其目的就不是“亲亲”,那么就不应视作“容隐”而是“帮凶”了。
二、不主动“揭发”不代表在协助“调查”的时候欺骗;
不主动欺瞒并不意味着要做主动检举揭发的事情。凡事过犹不及,如果觉得主动隐瞒于“大义德行”有亏,那么主动检举揭发何尝不是于“血亲伦理”有伤?既然“进退皆错”,不妨“居中而立”。
三、考虑其“犯罪”的原因及其“罪过”所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
“无心为恶”,“情有可原”之举自然不能“有心作恶”,“情理难容”之行相提并论。为保护家人的冲动之举与为谋求私利的害人之行大相径庭又如何能用相同的做法来应对呢?
我认为在思考一项法律或者制度是否合理的时候,不仅须要尽量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还必须考虑到其对人心,人性的引导作用。法律,制度的存在意义并非只是保障公平,也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肯定与推动,因为追求绝对的公平有时候可能会导致人性的泯灭,毕竟那些英雄往往都是在做着那些对自己,对家人不那么公平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的是,是容隐还是大义灭亲更应扪心自问,无论你做何种选择,其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大义”还是“私利”?是为了“公平”还是“名誉”?这个答案只有做出选择的你自己知道!
hongyvqiu - 9/26/2022 12:48:41 AM
叶娉婷老师分享
——雨秋

叶老师的分享,在我看来是她个人的一个历程心得。尽管她是在加入了讲坛之后,才行动起来,但非常可贵的是,她不仅停留在跟随讲坛去“行走”,而是把这个“行走”慢慢地刻上了自己的印记。

不仅是学生,还有身边的朋友,老师。她们也成了她发展的对象。她和老师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团队。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她心里是没有把握的,那么这个勇气,这个能让她走下来,并坚持下来的勇气,就显得那样的可贵。

我不知道樊老师这些年里,已经拓展了多少这样的老师。但我相信一种力量,只能来自于觉醒的种子。一粒种子觉醒了,成长了,它将结出很多的籽粒来,而每一个籽粒,都可能是下一颗种子。

感恩所有在努力着的人们!
洪健天 - 9/26/2022 4:56:26 PM
听叶老师的分享,我遥想到自己的安龙记忆,十五年前,湖与桥的流转,山与山的反复,南明王朝的落魄与苟延,与人生的低落错致成行,行读需要浸入生命里的至诚。
龚捷 - 9/27/2022 11:16:09 PM
听了叶老师的分享,我又再次感到行读的不易。
一是叶老师人文行读工作室成立的不易。在没有经费,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前期开展行读活动,叶老师都只能组织社团学生,或是县城里相识的朋友或同事的孩子开展活动。在长期的坚持中今天终于成立起名师工作室,组织全县全学科全学段的老师们共同行读,属实不易,这份求知的热爱打动了我。
二是行读课程设计的不易。在假期安龙的行读活动中,四位中小学老师设计的课程,或多或少都有进步的空间。我也在想,如何设计行读课程,才能有趣又有料,能够在形式上令人难忘,还要紧扣问题的本质进行追问,真正激起思维的火花。思来想去,唯有多方面的积累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叶老师的引导和追问,是好的榜样。
李杏莉洛阳 - 9/28/2022 8:21:40 PM
9月墨子讲座反馈
对墨子的认知仅限于《公输》,也仅知道他的兼爱非攻。通过张博士的讲解,我有了以下三点认知:
一、对“兼爱”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总认为“兼爱”的意思就是除了爱自己爱亲人也爱其他人比如朋友,再大一点儿,爱身边一切善良的人和应该爱的人。听完讲座才知道原来墨子的“兼爱”是爱其他人,和自己人一样,或者说,没有远近亲疏,应该一视同仁。这种意识真够超前的,不要说在古代,就是拿到现在也不好做到。但也正因为他爱天下人,所以他反对战争,并身体力行阻止了一场楚国对宋国发起的战争。就这一点,他是可敬的。
二、墨子在科技上的贡献。没想到小孔成像和杠杆最早是墨子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或者说整个中国古代,对于科技总没有那么重视,但我们依然有四大发明等伟大成就。墨子既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科技发明,正可谓是文武双全啊!这在诸子百家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了,这让我不禁对他再一次肃然起敬。
三、对墨子的十议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墨子除了兼爱、非攻以外,还有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主张,兼爱非攻是他的思想核心,节用、尚贤是支点。如此看来,他是一个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更严格的人。很多主张我认为现在还很有意义,比如节用节葬。节用对己对国都有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流行铺张浪费了呢?现在追求的极简主义我认为就挺好。了解十议,让我对老先生又多了一分崇敬。执政者若是把儒家和墨家的精华揉在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会国泰民安吧!

墨子的学说虽然在战国时期曾经和儒家同为“显学”,但后期却因为自身传承出现矛盾和儒家占统治地位后对他的压制迅速衰落,湮于历史长河之中,实在遗憾!
顾颖群 - 9/29/2022 2:18:20 AM
叶娉婷老师人文行走分享感想
总体来讲是八个字:大为震撼,深受启发。
1. 人文行走需要开阔的思路、丰富的选题、精心的活动设计和细致的行前准备工作,对老师的人文素养和教研、教学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
2. 人文行走可以从身边走起,发现身边的人文,也让人文行走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也更容易理解。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9/29/2022 4:23:24 AM
亦辰博士的墨子讲座
1.一如既往的思路清晰,从墨子生平、思想体系、科技、逻辑到墨家消亡、其思想在民间的残留,一一道来,取舍有度。
2.活动性强。和以往墨子讲座一样,根据自己的认知选出自己所认为的恰当人物形象图片。选出和儒家对立的思想主张。都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3.有比较。无论是把墨家的兼爱和西方基督教的博爱相比,还是把墨家与儒家两大显学以及墨家和道家、法家、杨朱之学进行对比,都是在比较中激发同学们的思考。
4.更理解了墨家为何消亡。我一直都觉得“兼爱”“非攻”这样的思想是很先进的,但是最后他消亡得很离奇。但是在讲座中,亦辰博士没有直接抛结论给我们,他通过在讲解天志、尚贤的思想体系中,我们听着不着调的鬼神论、不切实际的推选自然就看到了它逻辑上的不自洽,现场同学们的笑声足以说明一切。
5.我以往也忽略了墨家在民间的残留,无论是现实中的“侠”这一群体及“侠义”在金庸小说中的体现,的确都是墨家思想在后世的遗留。也了解到了墨家和道教的关系。
6.其实樊阳老师的《先秦与轴心时代》已经认真读了,但听讲座又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次讲座中也补充了书中没有的关于墨子与科技的部分,没想到小孔成像和杠杆原理居然与墨子有关。
7.和以往相比,亦辰博士更有激情了,情绪更饱满了。
罗慧萍 - 9/29/2022 5:50:21 AM
9月份我参加了游新疆之后的共同体分享。因为近几年来,我有幸参加了樊老师组织的人文行读活动,感受比较深的是在古代建筑等方面的原理的讲解。如这次坎儿井的原理、2020年讲赵州桥的构造、应县木塔和县空寺的建筑特点等等,这些都是我参加樊老师人文行读涉及到的内人文内容。虽然每一次可能就是一两个点,但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文”了,而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如果提升一下,那就是发明,是原理,是科学创造、科学精神。我在做这次分享准备的时候,只想到它们属于“科技”“原理”,所以我们分享题目是“人文行读中的科技含量”,在9月16号晚分享的时候,万老师说:“我觉得不是“科技”和“人文”的关系,而是“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万老师的表述有道理,但我还是不好把“科学”、“技术”、“人文”几个概念融合起来,理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于是我下来又查了些资料。“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已知或末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从这个概念来说,科学技术形成的科学精神,就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这就是万老师前面所讲的了。《辞海》说:“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那么,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这样,从广义的人文来说,与人相关的文化都是“人文”。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都是人文的组成部分。在人文行读过程中,针对有科技含量的内容,有目的的进行强调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学生亲自参加赵州桥的测量、动手搭建灞陵桥、看悬空寺和应县木塔的演示等等,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对科学的兴趣十分必要。万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们会比较容易被“形而上”的价值观念影响,这些话说起来比较“漂亮”,但会缺乏基础。对原理的探究、对技术方案的尝试,这些都是给形而上的人文一个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行读的时候,学生除了从人文的角度去了解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外,掌握一些有科技含量的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特别的意义。
李欢欢 - 9/29/2022 5:56:07 AM
对于人文行走,我一直心向往之。本月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学到了一些具体处理的办法。比如叶老师介绍的读诗方法,还有前面老师提到的博物馆文物鉴赏策略,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增添了我开展人文行走的勇气。我想,能够和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们一起学习进步,真的非常幸运!
黄宁莺 - 9/29/2022 8:10:04 AM
这个月听了罗校、刘显、刘勇、叶娉婷和张亦辰老师的讲座,几位老师风格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收获很大。
罗校特别强调了科技在人文行读中的作用,这一点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很佩服的是她竟然能把万老师、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完整地还原出来,可见有多用心!刘显老师看重行读中激发孩子思考的价值(关于刘显老师和小樊关于尖底瓶的讨论,我画了一张图附上,尖底瓶常常作为汲水的用具,因为尖底容易沉下水,也容易灌满水)。刘勇老师则分享了新疆行中分组的设计。
叶老师对人文行读的热情非常有感染力,只有真心热爱和认可,才能做得这么扎实。尤其是工作室中有各门学科的老师,能够进行跨学科的设计,能够碰撞出多角度的想法,特别好。
张老师在讲解墨子时,不疾不徐,很佩服张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将墨子的思想与当下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韦春玫 - 9/29/2022 10:52:13 AM
9月讲座反馈
在听了罗慧萍校长、刘显老师和刘勇老师的关于行读新疆的思与问的讲座后,我对提问的艺术有了一些思考。其实无论是行读也好,课堂教学也好,“问”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樊老师在讲座中会对学生有提问,在共同体老师设计的行读中也会有一针见血的提问,这些提问会引起被问者的思考。刘显老师在分享中提到了和小樊之间的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此我想到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我觉得提问首先要具有有效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很多老师的提问,要么是思维度低,要么就是过难,超过学生的认知,于是造成课堂教学效果差的情况,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则会让学生学有所获。其次,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后果或影响是什么?拿它纵比或横比会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思考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最后,好的提问应该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提问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因为答案的不唯一性,学生会更加愿意探索答案,更加主动思考。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如果提问做到这些,我相信教学会有显著效果。
陆羽琴 - 9/30/2022 8:59:47 PM
听了叶老师的分享之后,最主要的感受有二:
一是推行这样一种行读实践的不易,听着这样一支团队一点点凝聚起来的过程,心里实在觉得很感动,也很受鼓舞。
二是行读实践中多学科的融合,学术研究上的钻研和实地探访观察的结合,这确实是我们在常规单科课程中很难达成的事,也是行读的魅力和必要性来源。
李廷梅316 - 10/2/2022 2:35:04 AM
《墨子与墨家思想》讲座反馈:张博士从:壹·墨子生平  贰·兼爱vs.别爱  叁·尚同与尚贤  肆·天志、明鬼与非命    伍·墨辩与早期科技    陆·墨家的影响。六个方面展开了讲座。
要了解墨子的思想根源,就要从墨子的生平说起:墨子,名翟,但不姓墨活动于战国早期,晚于孔子,早于孟子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子鱼论战的主角)平民出身,能工巧匠长期居于鲁国,后任宋国大夫,不满儒家,创立墨家,成为战国两大显学之一组织门人游说诸侯,反对战争思想家、科技先驱。门人发展为帮会团体,宣传思想,研究几何、逻辑、科技。领袖称为“钜子”。

墨子提出为何兼爱:?功利主义:兼相爱、交相利,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文明城市大家建文明成果人人享 ,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 。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兼爱中)

墨子还提出:墨辨:知识论与逻辑对基础概念的定义 逻辑命题 义,利也。 (1)名实关系:所谓,实也。所以谓,名也。 尧之义也,生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 (2)名的分类:达(普遍概念)、类(同类 说(解释)在所义。 概念)、私(专有概念) 久(时间),弥(包括)异时也。宇 (3)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空间),弥异所也。 要条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知,接也。唯以五路(五官)知。 (充分必要条件) (4)论证方式:效(演绎)、辟(譬喻)、侔(直接推理)、援(类比推理)、推(归纳)。

这样一些思想,在今天也很难达到,不得不说,墨子的思想和技能,对后世影响极大。
冷海鹰 - 10/2/2022 5:43:55 AM
听了贵州省贞丰中学叶娉婷老师关于《人文行走的困境与突破》的讲座。特别有意思的是,她的团队的中竟然是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有,在做分享交流时,老师们各擅其场,从不同角度切入,有思想的创新,还有交流和碰撞,比如英语老师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最高兴的是,师生在行读中收获了成长。

另外,行读示范课,我觉得叶老师做得也非常用心,从活动如何设计,到具体操作实施步骤,让老师们边学边做,边实施边推广,让孩子们边走边学,入情入境。
这不仅需要强大的设计和教学能力,更需要叶老师的无私慷慨的指导。非常钦佩叶老师。
陈嫚云 - 10/2/2022 9:23:21 PM
罗惠萍老师对行走课程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阅读与实地考证结合起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寻找答案,涉及地理、历史、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就像罗老师所说这样的行读课程,参加一次终身难忘。

刘显老师在行读课程参与课程中对问题的探究精神打动了我,只有教师不断追问自己,才能更多发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从而做好教学预设,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思考。

刘勇老师对樊老师在行读过程中所提的问题进行了整理,让我们仿佛看见教师是如何用自己的思维触角去触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的。
邱瑞 - 10/2/2022 11:56:01 PM
9月是忙碌的一个月,也是加入讲坛大家庭的第一个月。在这个月内,有幸聆听了三位老师的新疆行读,以及叶娉婷老师关于人文行走的两场讲座。在一天的忙碌后,躺在床上细细听完长长的语音分享,也颇是一种享受。
在听完新疆行读的分享后,对于行读这种形式就更为好奇了。而叶老师的人文行走的分享,更是让我了解到行走课程设计背后付出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果然任何一节有效的课程背后都是大量的付出。一些设计的细节,如洗衣棒槌的环节用贵州民歌做教学素材,诗歌镂空让学生去填字,无不是非常精心和有效的设计。
叶娉婷 - 10/3/2022 2:03:03 AM
共同体分享心得:应樊阳老师邀请,在9月与共同体老师作了一次群内分享,主要和大家谈了一下在行读工作室成立之后行读活动开展的一些收获与困惑。由于工作室刚刚成立,诸事待理,所以感觉分享过程中有些混乱,想到哪里就说哪里了。总结一下收获:1.工作室全学科、全学段的老师加入,让行读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往自己备课,因为是语文教师的原因,所以更多侧重于文学、历史,跟随樊阳老师行读后,会加入地理、政治,虽然也知道行读是综合课程,但是一个人的视野是有些的。当全学科、全学段的老师加入工作室,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学段的孩子,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备课,拓展的教学内容,丰富的行读课程。2.随着行读课程的实践,在备课中思路逐渐打开。从一开始的单一思维到多元化思维,在行读课程中融入了许多内容。在查询与景点有关的的资料时,会不断拓展其外围的相关知识,有时候虽然偏离主题,但是回头看,此过程很享受。所以我认为,行读备课的过程可以这样概括:主题——海量相关资料——选择与主题联系密切的内容。困惑:目前的困难最大是来源于疫情,没有办法开展相关活动。采用线上交流,收效甚微。其次是工作室老师来自于不同学校,集中研修时间难以确定。最后就是资金缺乏,基本上是自费。总之,收获还是比困难多,既然成立了工作室,不管参加工作室的老师的初衷是什么,都要大家工作室里真真正正学到东西,推广人文行走研学课程。
王凤琼 - 10/3/2022 5:46:14 AM
听了万老师讲逻辑,我发现我也经常走入逻辑的错误,比如,我在跟孩子交流时,论据是不能证明论点的,所以孩子说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也就是犯了逻辑的错误,这也适用于我们与学生交流,为何学生觉得烦,其实对自己来说,实际的效果也不大,只是当时的表面应付,自己也能看出,只是找不到改进的方法,以后要注意说话的逻辑性,平时就注意,慢慢会训练出来。
刘显 - 10/4/2022 1:53:43 AM
#两个环境,两种思维
      在讲坛群里重温了叶老师的讲座,很受触动。
    人文行走课程,和一般的课堂教学,从表现上来看颇为类似。比如,都是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来呈现不同的学习内容。但细微之处又不一样,行读课的学习场所,比之于教室,空间上更加开阔,更加复杂,时间上的限制也没那么严苛。而这种变化,看上去只是学习环境变了,其实也在提醒执教的老师,不能用在教室里上课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行读课。
      具体来说,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由于时空以及教学内容上的限制,许多时候,要求的是“短和快”,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去高效的学习一段新知识。
    但在行读课上,学到了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学这个问题也不容小觑。如在名人故居里行读,教师要做的,不只是告诉学生一堆关于这个名人的故事,还要引导学生读名人作品,看名人的生长环境,感受并推倒家庭教育或地方文化对名人成长的作用……总而言之,是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人物的。这就不只是在背诵名人故事了,而是在学习和研讨分析人物的方式。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不仅要师生在前期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还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多维度,更复杂的交流。
      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许多在教室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技术,是否能在行读课上发挥作用?我想了半天,认为是有待商榷的。
刘亚 - 10/4/2022 5:08:48 AM
本月我听了三场讲座,分别是三位老师的新疆行读讲座、叶娉婷老师的人文行走讲座、万蓓蕾老师的逻辑讲座。三场讲座内容不同,但相同是常常都精彩,都带给我触动。
触动之一,要多和樊阳老师交流,多参与共同体的活动,借助于这个平台,长见识,同时也是更新教育理念,乃至工作理念和人生理念。说实话,现在的应试环境很逼仄,但是哪里都有应试也都有压力,不能以此作为自己无所作为做平庸师的借口。樊阳老师当年不也是在应试的包围下冲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文行走之路吗?今年暑假完成讲坛的讲座录音整理工作,我一边整理,一边感叹:“我的知识储备真是太浅薄了,以这样的见识如何能走得更远呢?”所以9月份一开学,尽管面临新教材的挑战,尽管当了班主任,我还是挤时间读了两本不算薄的书,聊以自慰。
触动之二,要努力去实践人文行读,即便是现在的条件之下做不到带领学生去行,但至少可以带着他们去读。而我自己,则要尽可能去行去读。所以本学期借着新教材和省内第一届新高考的挑战和机会,我设计了自己的新课程。具体内容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完,但是我已经在实践的路上,并且目前感觉良好。
触动之三,教学方法方面,多给学生机会,多和学生互动,多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意识,不仅面向教育教学任务,还要面向“公民人”的培养任务,而后一点是我近几年才意识到的,也觉得是最难最迫切的,这也是人文讲坛带给我的思想进步。
胥江 - 10/4/2022 8:44:18 AM
叶娉婷老师的分享让我印象深刻。在追随樊阳老师人文行读的课程中,从一个人学习到带着学生行读,从一个带着学生学习,到成立工作室和大家一起行读学习,并通过各种方式去感染和鼓励身边的人参与进来,向她学习。
钟金英 - 10/4/2022 11:23:08 PM
9月三位老师的集体分享行读新疆的‘思’与“问”,给我的感触很大。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带着我们也参与进了新疆行读的同时给我不少启发。从分享中能看出行读的带队老师的备课量真大,不仅仅准备知识内容,更多是思考如何在行读中引导不同孩子的收获。行读的意义、博物馆行读的设计、还有行读过程中的分组形式无一不是带队老师惊艳的设计,听完讲座之后我也尝试用三位老师回忆讲述的方法,带着女儿在家门口的名人故居——邓颖超祖居,游了一圈。最后走下来发现我还没准备好,除了在门口带着孩子阅读了《回光山县忆伯母邓颖超》这篇文章,了解到了邓大姐与其侄女之间的一些往事。进入祖居游览时就没有什么收获了。下次我还要再去一次,这一次我觉得可以从徽派古建筑这个角度再游一游。
溧阳董玉娟 - 10/5/2022 6:50:55 AM
在课堂教学中提到墨子,总会强调“兼爱”“非攻”,也会将儒墨进行较为浅显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这次的讲座把墨家的“兼爱”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进行了对比,给了我新的视角。两者在字面上的理解应该是很相似的,但是基督教教首先强调的爱上帝,由此推之,上帝真么爱你,你就怎么爱别人,而墨家要求你怎么爱自己,就用这种方式爱别人,两者的区别当人是跟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以更多更广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真的值得好好的思考与探索!
邱华辰 - 10/5/2022 9:05:09 AM
叶娉婷老师的《人文行走的困境与突破》分享让我很受启发。人文行走从活动如何设计,到具体操作实施,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海量的文化知识,收集素材,制作行读任务单,引导学生在行读过程中去发现、质疑、探究。
李亦然 - 10/5/2022 9:19:35 AM
听了叶老师做人文行走的讲座,觉得很喜欢这种“跨越边界”的多学科合作状态,这种教研和活动组织也很接近真实生活中的学习,毕竟孩子们长大了以后需要解决问题的时间,不会单独求助于某一学科。能够组织起这样的团队,不是一日之功,听了让人很触动。
李云跃 - 10/6/2022 12:51:49 AM
如何在地化的持续地开展人文行读活动?一直是我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听了叶娉婷老师的分享,对我启发很大。要实现人文行读的落地,必须汇集一群当地认同这一理念的老师,组建一支稳固的队伍。作为一线教师,很难从上到下,通过行政手段去实施影响,但我们可以以当地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把人文行读的教育理念推广出去,以工作室日常研修活动的方式开展起来,这就巧妙地解决了行读课程设计研发人员、行读课程活动实施、活动资金等问题。
云南昆明和志茹 - 10/6/2022 2:38:53 AM
【9月讲座反馈】本月听了群里老师们就“行读”进行的交流。再次引发了几个思考和强烈地想要参与行读的愿望。正如刘老师所言,行读时关于如何设计博物馆行读方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论哪里,都应该像樊老师、万老师一样,行读之前,教师要先去探访一番,这样才会有更好地“行读”方案。之所以对这个感兴趣是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在布置假期的“探访博物馆”的任务。曾经听樊老师说云南省博物馆的青铜器很值得关注,说我们要重视这个资源,但是我却一直在想云南出土的这些青铜器物跟南京、西安那些的陈列相比也不算精美。如果我要带领学生去做一次省博之行,我还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也曾带着学生去了一趟西山龙门,发现的问题之一就是一个人要持续讲完,记不得那么多内容😂,面对学生又不能信口开河、天马行空,所以更加敬佩樊老师,期待能与跟随樊老师学习几次,开发这里的行读资源!
郑小冉 - 10/6/2022 4:56:52 AM
这个月遗憾没有听讲座,因为之前读《君子的春秋》对申赋渔这套书有了兴趣,所以开学季在带读《诸神的踪迹》。这里暂且把两次阅读的任务单拿出来,希望各位同行指正。
2022.9.16-9.18《诸神的踪迹》第一次阅读任务单
序    1.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五位天帝及其辅佐神的关系,并附上天帝及神的特征或装备等。    2.查找关于昆仑山的资料,你如何解释昆仑山的神话传说?    3.挑选一位你喜欢的天帝或神,为它创作一幅Q版像(可半身可全身)
第一章
盘古 女娲    1.借助《古希腊神话》或网络查找以下诸神(卡俄斯、该亚、乌拉诺斯、克罗诺斯、宙斯)的基本信息和重要事件(可打印粘贴文字资料)    2.阅读本章,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盘古、女娲的创世过程和各自特点。    ※3.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古希腊和中国的造物主(或诸神)的异同。
第二章
伏羲    1.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中国神话中“火”的诞生和发展过程    2.查找“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故事信息,比对并整理中西方“火”的起源的异同。    3.尝试了解伏羲的“八卦”图,并结合金庸小说中的对应故事简要解读。(选做)
小知识
    秋后问斩、炎黄子孙、劳燕分飞、皇天后土、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燧木取火、结绳记事
弱水三千:《山海经》记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
太牢:即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2022.10.1-10.6《诸神的踪迹》第2次阅读任务单
第三章
神农    1.结合P24“土地从来不辜负人类,它将给我们一切。”这句含义,以21世纪的现代人口吻对话神农氏,向他陈述数千年后的人类如何对待土地?(功过均要有)同时向神农氏说出你对于目前人类对待土地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2.神农炎帝如何面对女儿们的死去?你如何评价他的抉择?
第四章
黄帝    1.请用词语给该章节的“黄帝”定性。
2.你觉得他符合“共主”或“民族始祖”的形象吗?请结合文本材料逐条解释。
3.结合P33“面对遍地战火,民不聊生,必须以战争来制止战争”这句,谈谈你思考和感受。
第五章
少昊    1.依据章节内容制作鸟国的思维导图。(包括各个鸟名、习性、职业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P54“我们这个老成持重的古老之国,原来也曾有过瑰丽奇幻的童话时光”,你认为该章节在哪里给你了“老成持重”和“童话时光”的感受,请列举说明。
第六章
颛顼
    1.P59“天上的大神很多,可是在这个时候,没有一个露面。女娲叹口气,只得独自一个来把这塌了的天补起来。”思考:为何其他大神不露面?制造战争的有女神吗?男女神在中国神话中的比例如何?你能从本书的章节中发现中国神话的特点吗?并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2.P61“颛顼断天梯,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试依据本文并结合想象、合理推测、比较“天梯未断前”和“天梯断掉后”的远古场面,解释,为何“断天梯”是要事,这件事会带来什么影响?
第七章
帝喾    阅读本章,提出1-2个有建设性且富有深度的探究问题。
王一涵 - 10/6/2022 6:12:41 AM
叶老师讲座记录
1.不同学科老师的碰撞火花
2.挖掘自己家乡文化的底蕴
3.享受备课的乐趣,海量资料的阅读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体2022年9月讲座反馈